清朝
大清帝國 (後人稱清朝,1616年-1912年)是繼明朝之後的朝代,由女真族 (滿洲族)所建。首都為北京,皇太極為第一位君主,溥儀 (清遜帝)為最後一位君主;因孫中山發動武昌起義而衰、隆裕太后發佈《清室退位詔書》而滅。
大清 Qing (英語) | |
File:Flag of the Qing dynasty (1889-1912) svg.png 大清帝國國旗 |
File:Seal of Qing dynasty svg.png 大清帝國國章 |
自然地理 (實際管轄區) | |
File:560px-Empire of the Great Qing (orthographic projection).svg.png | |
首都 | 北京 |
---|---|
面積
| |
人民生活 | |
官方語言 | 滿洲語、漢語(文言文) |
人口
| |
民族 | 漢人、滿洲人 |
政治文化 | |
國家領導人:
不適用 | |
經濟實力 | |
貨幣單位 | 清朝貨幣 |
國家資料 | |
清朝於三藩之亂後才大致統一了中國大陸,之後就開啟了康雍乾的滿清盛世,直到道光年間發生鴉片戰爭後國力逐漸衰敗,在1911年被孫文所滅。
歷史 編輯
後金的建立 編輯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於1616年建金 (史稱後金),並統一女真、創滿文、八旗制度。
清國的建立 編輯
愛新覺羅皇太極 改女真族名為滿洲,並改國號為清。
清世祖時期 編輯
1644年,李自成於北京稱帝,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以消滅流寇,此時,清入關,由愛新覺羅福臨(順治帝;清世祖)所率領的軍隊推翻了明朝政府,統治中原,但並未統一中國,與南明、明鄭對立。之後,清世祖剷除南明政權。
統一台灣 編輯
- 主條目:康熙統一台灣
康雍乾盛世 (盛清) 編輯
愛新覺羅玄燁 (清聖祖;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滅鄭氏政權,並將台灣、漠北蒙古納入清朝版圖 (統一天下)。另編有《康熙字典》。
愛新覺羅胤禎 (清世宗;雍正皇帝)將青海、西藏納入清朝版圖、西南改土歸流。並以傳教士介入皇位之爭為由實施雍正禁教,中國因此在十九世紀時落後[註 1]。
愛新覺羅弘曆 (清高宗;乾隆皇帝)征伐緬甸、南越、廓爾喀,且平定大小金川、準噶爾、回疆、林爽文事件、苗亂,將天山南北路 (新疆)納入版圖,安南、緬甸、廓爾克入貢。另編有《四庫全書》。
但清高宗在位晚年因寵信和珅,吏治大壞、人口激增,土地分配問題嚴重、對外征戰不斷而使清朝由盛轉衰。
英使東來 編輯
英國希望開拓中國市場,於是希望清廷增開通商口岸。先後派了馬加爾尼、阿美士德分別覲見清高宗、清仁宗 (嘉慶皇帝)。
但因為天朝體制、覲見皇帝之跪拜問題而徒勞無功。
鴉片戰爭 編輯
主條目:鴉片戰爭
英使東來失敗,於是英國有新的策略-從殖民地印度進口鴉片,導致中國人民不健康、白銀外流、影響經濟。後清宣宗 (道光皇帝)在1839年派林則徐到廣州查禁並銷毀鴉片,因而引來英國政府不滿,於1840年發動戰爭。清戰敗,在1842年時簽訂《南京條約》(又稱《江寧條約》),為清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同時開啟了不平等條約序幕、結束了清朝閉關自守局面。
太平天國 編輯
主條目:太平天國
1850年,洪秀全於廣西起事,創立拜上帝會,以排滿為號召。1851年,成立太平天國。1853年攻陷南京,並定都南京,改稱天京。1864年,清軍攻陷天京,洪秀全自殺,太平天國滅。
也因為這個清朝最大內亂,漢人地位得以提升,地方軍權力也上升了,但嚴重影響清朝經濟和社會[註 2]。
英法聯軍 編輯
主條目:英法聯軍
之後,英國想要更多福利,所以想修改《南京條約》內容,清朝不同意。英國再度不滿,和法國一起攻打清。1858年爆發第一次英法聯軍戰爭,清戰敗,同年簽訂《天津條約》。1860年,換約不成,爆發第二次英法聯軍戰爭 (又稱換約戰爭),清戰敗,同年簽訂《北京條約》。
自強運動 編輯
主條目:自強運動
鴉片戰爭後,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但清廷不重視。太平天國之亂、英法聯軍後,恭親王奕訢、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沈葆禎因為看到西方武器後驚嘆不已,所以推動清末第一個改革運動。欲改革器物層次,並從國防軍事改革至民生經濟。
但守舊派人士反對 (如破壞鐵路)、缺乏規劃、改革僅限器物層次、列強佔領清朝藩屬國,蠟燭多頭燒,因而作罷。
牡丹社事件 編輯
主條目:牡丹社事件
1871年,有一群琉球人民因為船難漂流到恆春,後慘遭原住民殺害,日本後來以懲辦兇手為由於1874年出兵攻打台灣牡丹社。之後清廷和日本簽訂條約,日本撤兵,清廷賠款並承認日本是「保民」義舉[註 3],日本藉機聲稱琉球人民是日本臣民,之後於1879年正式吞併琉球。
中法戰爭 編輯
中法戰爭發生在1884年。後於1885年簽訂條約,清因而割讓越南給法國。
這場戰爭過後,清廷意識到台灣的重要,於是台灣建省。
甲午戰爭 編輯
大日本帝國想變得強大,所以在牡丹社事件吞併琉球後,還想吞併朝鮮。1894年爆發甲午戰爭,清戰敗,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對中國本土工商業有不好的影響,另,台灣成立台灣民主國。此戰爭亦顯示清自強運動的不足、日明治維新的成功。
遼東半島本來是俄國的欲佔領地,但被日本併吞了,因此俄國和德國、法國干涉還遼,使清廷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遼東半島。
瓜分中國、門戶開放 編輯
國家 | 港口 | 租期 | 勢力範圍 |
---|---|---|---|
德 | 膠州灣 | 99年 | 山東省 |
俄 | 旅順、大連 | 99年 | 東北、長城以北 |
英 | 威海衛 | 25年 | 長江流域 |
新界 | 99年 | ||
法 | 廣州灣 | 99年 | 西南、海南島 |
日 | 福建省 |
德國認為自己干涉還遼有功,想和清租界港灣,但遭拒絕。所以於1898年,以傳教士被殺為由強佔膠州灣。後列強跟進:強租港灣、劃分勢力範圍。
- 保持中國領土及主權完整
- 各國在中國的經濟利益均等
戊戌變法 編輯
甲午戰爭失敗且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被轟爆,有人認為改革器物層次根本無法促進清朝的進步。
所以康有為、梁啟超、清德宗 (光緒皇帝)推動戊戌變法。康有為等人提出「拒和、遷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改革制度層次,歷時103天。
但戊戌變法缺乏規劃,且不少欲參加科舉考試之士人反彈廢除八股文,重要的是清德宗無掌握實權,實權在慈禧太后手中而造成變法失敗。
而真正終結戊戌變法的是戊戌政變,由慈禧太后、守舊派人士發動。
仇外 編輯
自西方多次侵略清國[註 4]後,人民就對洋人不滿(仇外),且部分傳教士常藉着在《南京條約》領事裁判權中獲得的司法特權庇護教民,各地常有衝突。
華人稱外國人為大毛子;稱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之華人為二毛子;稱通洋學、通洋語、用洋貨之人為三毛子~十毛子
另,朝廷也仇外。因為戊戌政變後,列強幫助康有為、梁啟超逃跑,且慈禧太后想要罷黜光緒皇帝時,列強表示反對[註 5]
義和團事變 編輯
主條目:義和團事變
義和團興起於山東 (華北地區),但被袁世凱驅離,因而轉往天津、北京 (直隸省)發展。
義和團焚毀教堂、拆鐵路、殺害外國公使 (如日本使館書記、德國公使克林德)、殺害外國教民。
八國聯軍 編輯
主條目:八國聯軍
慈禧太后認為義和團有能力,所以主動向各國宣戰,在1900年爆發八國聯軍戰爭 (又稱庚子之役),俄、德、法、美、日、奧、義、英攻陷北京,清戰敗,1901年簽訂《辛丑和約》。 慈禧也不是省油的燈,她下令剷除義和團、懲辦毓賢等人,繼續垂簾聽政。
清末改革 編輯
慈禧太后想要挽回人心而推出庚子後新政,內容與戊戌變法差不多。
1906年清廷下詔預備立憲。1908年的憲法草案君權太重[註 6]。1911年成立責任內閣,但很多皇族,被說是「皇族內閣」[註 7]。
立憲派人士失望透頂,於是轉而支持革命。
孫中山革命 編輯
1911年4月27日爆發廣州黃花崗之役,使大家意識到革命,並參與革命。
1911年,清廷宣佈鐵路國有,將民營的粵漢鐵路、川漢鐵路強行收歸國有。因而爆發保路運動,以四川省最激烈,另有湖南、湖北、廣東。湖北軍前往四川鎮壓,湖北鬧空城,所以1911年10月10日爆發武昌起義 (又稱辛亥革命),後於湖北建立湖北軍政府。之後各省紛紛響應,此時的清朝僅掌控12省,即將步向滅亡。
版圖 編輯
清朝的版圖在極盛時期連台灣、外蒙古和庫頁島都曾經是它的領土,但是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台灣和外蒙古以及庫頁島都陸續失去這三個地方的領土。
清帝列表 編輯
- 稱帝前
肖像 | 廟號 | 諡 | 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File:努爾哈赤.jpg | 清太祖 | 高皇帝 | 努爾哈赤 | 1559年-1626年 | 天命 | 1616年-1626年 |
File:皇太極.jpg | 清太宗 | 文皇帝 | 皇太極 | 1592年-1643年 | 天聰 | 1626年-1636年 |
- 稱帝之後至康雍乾聖世
肖像 | 廟號 | 諡號 | 名 | 在世時間 | 年號 | 在位時間 |
---|---|---|---|---|---|---|
File:清世祖.jpg | 清世祖 | 體天隆運定統建極英睿欽文顯武大德弘功至仁純孝章皇帝 | 福臨 | 1638年-1661年 | 順治 | 1643年10月8日-1661年2月5日 |
File:清聖祖.jpg | 清聖祖 | 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 玄燁 | 1654年-1722年 | 康熙 | 1661年2月5日-1722年12月20日 |
File:雍正帝.png | 清世宗 | 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 | 胤禛 | 1678年-1735年 | 雍正 | 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
File:乾隆帝.jpg | 清高宗 | 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 弘曆 | 1711年-1799年 | 乾隆(乾音發錢) | 1735年10月18日-1796年2月9日 (1796年-1799年宮內仍用乾隆年號) |
清中葉至民國成立 編輯
經濟 編輯
貿易 編輯
清初實施海禁政策 (抵制鄭氏政權)、朝貢貿易,貿易不發達。台灣收入版圖後,海禁解除。乾隆之後直至鴉片戰爭以港口多難管理為由實施一口通商,只准在廣州進行貿易,外商只能透過公行交涉。
貨幣 編輯
明朝到清末白銀和銅錢並用。歐洲地理大發現後白銀自海外大量輸入。
手工業 編輯
商業 編輯
文化 編輯
文學 編輯
外交 編輯
本條目或段落需要擴充,歡迎協助擴充來改善這個條目或者段落。 |
西方 編輯
明朝中期,西方人發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所以歐洲人就在中國進行貿易和傳教 (宗教改革),並於澳門 (葡萄牙)、菲律賓馬尼拉 (西班牙)、印尼巴達維亞 (荷蘭)、印度 (英國)建立根據地。
俄羅斯帝國 編輯
對清國領土的侵犯分為蠶食和鯨吞兩種:
制度 編輯
清朝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使用的是高壓懷柔政策: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書目 編輯
- 《國中社會2上》,翰林出版,2012年3月版
- 《國中社會2下》,翰林出版,2012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