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

来自Quickpedia wiki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今的歷史。最早可以追到它成立的那一年1923年,當時建立了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的政權,後來被蔣中正所滅,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10月1日正式成立,並將台灣中華民國設定為敵國,1966年發生文化大革命1976年毛澤東去世,1979年美國建交,1971年加入聯合國1980年代改革開放。

成立之前[编辑]

主條目:中國共產黨歷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编辑]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定都北京,改採公元紀年

之後進行激烈土地改革 (土地收歸國有)、實施計畫經濟 (發展國營企業),並向蘇聯一面倒[註 1]

1950年~1953年間參加韓戰,中華人民共和國以抗美援朝為號召,派志願軍前往朝鮮,而美國第七艦隊協防台灣海峽,保護國民黨。也因此,美國跟蘇聯對峙的情況延燒到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從此兩岸分治。

另一方面,政府為了提高識字率而推動簡體字

三面紅旗[编辑]

主條目:三面紅旗

1958年~1960年間由毛澤東推動,目標是在十五年內超英趕美[註 2],短時間內發展工業 (鋼鐵方面)、農業 (糧食方面)。而三面紅旗分別是:

  • 第一面紅旗: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 第二面紅旗:農工生產大躍進,但工業因為土法煉鋼,煉出廢鐵,虛耗人力物力;農業因為要求產量,農民浮誇,導致產量不但沒增加還低落
  • 第三面紅旗:人民公社,生活集體化、生產戰鬥化。常發生怠耕現象

三面紅其實施後的結果造成三年大饑荒,三千萬人死亡,甚至出現人吃樹皮、子食父肉的情況。所以毛澤東捨棄部分權力,而改由劉少奇擔任國家主席,實施資本主義的溫和改革 (1961~1965年間)。

文化大革命 (十年浩劫)[编辑]

主條目:文化大革命

毛澤東為了重新奪權而於1966年~1976年間推動文化大革命:

  • 「破四舊,立四新」:例如改為紅燈行,綠燈停
  • 「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子女批鬥父母、學生批鬥老師、下屬批鬥長官
  • 利用青少年組成紅衛兵
  • 批鬥走資派 (走資派以劉少奇、鄧小平為首,屬於黑五類,指躲在共產黨裡,懷有資本主義之心的當權派)
  • 民眾崇拜毛澤東:例如人人一本《毛語錄

但造成教育停頓、經濟衰退、中國傳統文化遭嚴重破壞。最後,1976年毛澤東逝世,華國峰繼任,四人幫 (以江青為首,另有王洪文張春橋姚文元)遭逮捕,文革結束。

改革開放[编辑]

主條目: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從1978年開始直到現在,由鄧小平推動 (江澤民胡錦濤有繼續推動),目標是四個現代化:農業、工業、國防、科技,故於廈門汕頭深圳珠海海南設置經濟特區,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並決定將治國方針改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憑豐富資源、廣大市場、廉價勞動力,成為世界工廠,但也造成沿海內陸發展不均、人口性別比例失衡 (因為一胎化政策)、都市人口過多等問題。

六四天安門事件[编辑]

主條目:六四天安門事件

改革開放只有四個現代化,但有些人想要第五個現代化-民主政治,因此1989年4月15日開始北京各大學之大學生齊聚於天安門廣場,靜坐絕食,要求政治改革。同年6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出動軍隊、坦克車鎮壓,事件結束。

毛澤東時期[编辑]

毛澤東在1949年10月1日北京人民大會堂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並宣稱新中國正式成立,並且要武力統一台灣的中華民國。後來到了1950年韓戰爆發,才沒有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機會武力犯台,1958年8月23日中共金門縣砲擊,稱為八二三砲戰,後來由台灣打贏了這場戰爭。1966年毛澤東等人發起了文化大革命,造成中國有許多的古蹟紅衛兵破壞,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維期10年的文化大革命才告一段落,並進入鄧小平時期

鄧小平時期[编辑]

鄧小平就任後推出了中國要改革開放的策略,後來在1987年時台灣也宣布解除戒嚴1980年代鄧小平政府為了讓兩岸在未來和平統一後,實施一國兩制,但是當時的台灣總統蔣經國並不答應。鄧小平在1997年去世後,由江澤民繼位。中國正式進入江澤民時期

江澤民時期[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書目[编辑]

  • 《國中社會2下》,翰林出版,2012年9月版

網站[编辑]

注釋[编辑]

注釋[编辑]

  1. 也可稱作「一邊倒」
  2. 七年超英、十五年趕美

外部連結[编辑]


亞洲各國和地區歷史
西亞阿富汗 - 亞美尼亞 - 亞塞拜然1 - 巴勒斯坦5 - 巴林 - 賽普勒斯1、8 - 埃及2 - 喬治亞1 - 約旦 - 伊朗 - 伊拉克 - 以色列5 - 卡達 - 科威特 - 黎巴嫩 - 敘利亞 - 沙烏地阿拉伯 - 土耳其1 -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 阿布哈茲 - 北賽普勒斯1、8 -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 - 南奧塞梯 - 亞克羅提利與德凱利亞1、7

南亞巴基斯坦 - 孟加拉國 - 不丹 - 印度 - 馬爾地夫 - 尼泊爾 - 斯里蘭卡 - 英屬印度洋領地2、7


東南亞東帝汶3 - 汶萊 - 緬甸 - 柬埔寨 - 印尼3 - 寮國/老撾 - 馬來西亞 - 新加坡 - 泰國 - 越南 - 科科斯(基林)群島3、6、7 - 聖誕島3、6、7


東亞中華人民共和國 (香港 - 澳門) - 蒙古 - 菲律賓 - 日本 - 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北韓 - 大韓民國/南韓 - 中華民國/臺灣4


中亞哈薩克1 - 吉爾吉斯 - 塔吉克 - 土庫曼 - 烏茲別克


北亞俄羅斯1


1 部分領土在歐洲且同為歐洲國家/地區。
2 部分領土在非洲且同為非洲國家/地區。
3 部分領土在大洋洲
4 亦因地理位置或政治因素而稱為「臺灣」或「中華臺北」。1971年後非聯合國會員國,目前不被聯合國和大多數國家承認。請參閱台灣問題兩岸關係
5 疆域未定。請參閱巴勒斯坦問題
6 部分領土在大洋洲且同為大洋洲國家/地區。
7 屬地和其它特殊政區。
8 政權分裂。請參閱賽普勒斯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