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日治時期

来自Quickpedia wiki

建議將台灣日據時代併入此頁面或章節 (討論)

建議將日治台灣時期併入此頁面或章節 (討論)
File:128px-Daijishō.svg.png
台灣日治時期的徽章

台灣日治時期,又稱台灣日據時期 (1895年-1945年)是台灣大日本帝國統治的時期,共有50年。由於清朝日本甲午戰爭戰敗日本,因此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台灣人民不滿清朝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因而上奏朝廷,但是後來沒有清朝的進一步消息,因此末代台灣巡撫唐景崧成立了台灣民主國

台灣剛進入日本統治時期反抗日軍統治的戰爭不斷在台灣發生,尤其大部份的抗日烈士們其起義的目的有兩個一個就是希望台灣回歸大陸統治,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台灣能夠獨立建國,台灣的抗日事件以原住民的頭目莫那‧魯道的起義事件引起國際媒體的高度關注,自此日本政府開始檢討對台灣原住民族的統治方針。

到了日本時代中期,開始出現文人要求日本讓台灣高度自治的渴望,像是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參與政治的要求等等,在這一時期台灣總督以文人統治。

接近晚期時剛好發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日本偷襲美國夏威夷珍珠港,慘遭美國在1945年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才無條件宣布投降,台灣和澎湖才光復回歸中華民國管轄。

歷史[编辑]

乙未割台[编辑]

1894年 (明治27年)甲午戰爭大清帝國戰敗,隔年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澎湖割讓給大日本帝國清領時期結束。

台灣民主國[编辑]

主條目:台灣民主國

1895年 (明治28年)因反對《馬關條約》、日本接收而成立,年號永清,由台灣省末任巡撫唐景崧就任總統,丘逢甲為義勇軍統領。結果日本在基隆澳底登陸後,唐景崧和丘逢甲就逃回清國了。日本於1895年6月17日台北舉辦始政典禮,樺山資紀就任第一任總督。之後日軍南攻到劉永福死守的台南,最後劉永福還是於1895年10月底被打敗,逃回清國。

苗栗事件[编辑]

主條目:苗栗事件

1913年 (大正2年)羅福星苗栗號召臺灣人抗日,結果消息走漏,失敗。

西來庵事件 (噍吧哖事件)[编辑]

主條目:西來庵事件

1915年 (大正4年)余清芳在噍吧哖 (今台南玉井)利用宗教起事,成立大明慈悲國,結果失敗,為日治時期犧牲人數最多的抗日事件。此次事件過後漢人的武裝抗日停止,轉向非武裝的政治社會運動。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编辑]

File: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合影.png
在新竹車站前的合影

主條目: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921年~1934年間,由林獻堂蔣渭水發起,共十五次連署請願,要求日本政府在台成立臺灣議會,以監督政府施政,結果失敗。

台灣文化協會[编辑]

主條目:台灣文化協會

1921年 (大正10年)10月17日林獻堂、蔣渭水在台北成立台灣文化協會,刊行台灣民報、舉辦文化演講、設置讀報社、舉辦夏季學校,目的為傳播新知、啟迪民智、喚起民族意識、改良社會風氣。

成立台灣民眾黨[编辑]

主條目:台灣民眾黨

1927年 (昭和2年)由蔣渭水成立,確立民主政治,為臺灣史上第一個合法政黨,舉辦多次演講,討論自治、普選,並扶助農、工運動 (如台灣農民組合台灣工友總聯盟)。

成立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编辑]

主條目: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1930年 (昭和5年)由林獻堂等人成立,要求公民選舉議員,落實地方自治。總督府故於1935年 (昭和10年)11月22日舉行首次地方議員選舉,但仍限制選民資格、半民選半官派,成果有限。此事件代表自治普選參政權觀念出現,且臺灣民眾首次行使投票權。

霧社事件[编辑]

主條目:霧社事件

1930年 (昭和5年)賽德克族頭目莫那魯道在霧社 (今南投仁愛)領導原住民起事,日軍用毒氣、炸彈攻擊。最終因不敵日人而失敗。事件後日本重新檢討原住民政策。

中日戰爭[编辑]

主條目:八年抗戰

1937年 (昭和12年)日本引發七七事變,中日戰爭開始。1944年 (昭和19年)中華民國盟友美軍轟炸台灣。1945年 (昭和20年)美國扔擲原子彈到日本,大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將台灣、澎湖歸還給中華民國。

制度[编辑]

中央為專制體制,以台灣總督府為最高統治機構,台灣總督為最高行政長官,掌握行政司法軍事立法權,依統治政策分出的三個階段分別由武官、文官和武官擔任。地方長官為官派,缺乏自主權和自治權。

六三法[编辑]

1896年 (明治29年)發布《法律第六十三號》(簡稱《六三法》),允許台灣總督發布具法律效力的命令。

警察大人[编辑]

廣設派出所,警察的工作多為地方行政事務,如維持秩序、戶口調查、衛生檢查,為典型警察政治,臺灣人民很畏懼警察,稱之為「大人」。警察的權力甚至到「犯罪即決」。

保甲制度[编辑]

總督府沿用清領時期的地方自衛組織-保甲,以維持治安。1898年 (明治31年)開始實施,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使用連坐法,甲正和保長負責輔佐警察大人和地方行政機關執行公共事務。並另組壯丁團,成員為保甲內17~50歲、身體強壯、品行端正的男子。

政策[编辑]

無方針主義[编辑]

1895年~1919年 (乙未割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年間,由武官就任台灣總督,鎮撫兼施。

內地延長主義 (同化政策)[编辑]

1919年~193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中日戰爭開始),1919年 (大正8年)因為世界流行美國總統威爾遜民族自決,日本為了順應時代潮流而改政策,由文官就任台灣總督 (溫和統治),將日本 (內地)的法律延伸至台灣,標榜日台合一、日台融合、一視同仁,事實上臺灣人和日本人仍有差別待遇。

皇民化運動[编辑]

主條目:皇民化運動

1937年~1945年 (中日戰爭開始~日本戰敗投降)年間,由武官就任台灣總督,推行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目的是為了把臺灣人改造成日本人,會效忠天皇,就可以達到軍事動員的目的了,故此為戰爭時政策。此時部分婦女被當作慰安婦,實施特別志願兵制度及徵兵制。

此段時間政策有:普及日語、鼓勵台灣人使用日本姓氏、供奉日本神祇、參拜神社

建設[编辑]

專賣[编辑]

專賣由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實施,以增加財政收入。專賣收益為當時總督府重要財源。專賣物資有:度量衡器酒精洋火(火柴)石油鹽滷鴉片樟腦

土地與林野調查[编辑]

1898年 (明治31年)開始為了確定土地所有權,以增加田賦收入,保障土地交易安全,將沒有主人的土地、山林收歸國有,後轉賣資本家或開發森林資源。

人口普查[编辑]

1905年 (明治38年)開始為了掌握台灣人口實況,每五年調查一次。

經濟[编辑]

清末開港通商後,幣制混亂。1899年 (明治32年)成立台灣銀行,並發行台灣銀行券 (台灣使用紙幣的開端)、統一貨幣,且度量衡規則統一,以確保交易公平。

交通[编辑]

海運方面整建基隆港,可連絡日本內地及臺灣地區,以及改建高雄港

陸運方面修建新公路,且興建多條鐵路,如縱貫鐵路 (新竹~高雄1908年通車)、宜蘭線台東線屏東線阿里山森林鐵路 (1906年開工、1920年開始營運)、集集線淡水線平溪線

通訊方面設立郵便局 (郵局)。

經濟[编辑]

農業[编辑]

口號為「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積極推動蔗糖稻米生產。磯永吉培植成功蓬萊米,大量運往日本,導致台灣人只能吃暹羅米。糖產方面發展新式製糖業,提供資金援助、指定原料採收區域、保護市場,為的就是吸引大公司來台投資。最終使產品質量上升,蔗糖業成為日屬台灣最具代表的產業。但是也曾引發二林蔗農事件,且出現諺語:「第一憨,種甘蔗乎會社磅」、「三個保正八十斤」等。

水利設施方面,八田與一設計建造嘉南大圳,灌溉嘉南平原,使之成為台灣穀倉。1930年 (昭和5年)完工。

工業[编辑]

1930年代開始,為了配合南進政策,將台灣改造成前進南洋的基地,口號改為「工業台灣,農業南洋」,加速台灣工業化。1934年 (昭和9年)日月潭水力發電所完工,電力供應問題解決。軍需工業 (機械、金屬、化學、造船、石化)、輕工業 (紡織、食品加工)也有顯著成長。

教育[编辑]

教育上實施差別待遇、隔離政策,但建立了西式教育制度。目的在於同化臺灣人、推動產業政策、讓臺灣人從教育中獲得現代知識。

初等教育[编辑]

公學校 小學校 蕃童教育所/蕃人公學校
學生 在台日本人 臺灣人 原住民
語言 日語
師資設備
特色 警察兼任教師

1941年 (昭和16年)總督府為了配合皇民化運動,取消隔離政策,日台共學,一律稱為國民學校。1943年 (昭和18年)實施六年義務教育,入學率70%,但差別待遇始終存在。

中等教育[编辑]

中等教育以實用為原則,發展師範學校醫學校、農工商職業學校。林獻堂等人籌辦台中中學校 (今台中一中),為首所專收臺灣人的中學。

高等教育[编辑]

1928年 (昭和3年)設立的台北帝國大學 (今國立台灣大學)是日屬台灣唯一一所大學。

有志升學的臺灣人因為日屬台灣有一堆限制和偏見,所以通常會前往日本內地留學,回台後成為政治社會運動之要角。

社會[编辑]

總督府破除三大陋習:吸食鴉片纏足辮髮

  • 鴉片漸禁政策:將鴉片列為總督府專賣,使吸食鴉片者減少。
  • 放足斷髮:由士紳提倡,警察、保甲宣導。放足後容易工作、斷髮後可以穿西裝、日裝。

另外台灣環境髒亂,可能引發傳染病,所以總督府培養現代衛生觀念,建立近代公共衛生、醫療制度,保甲推廣防疫、清潔,使死亡率下降。建設自來水、西式醫院、公共廁所

推廣守法,利用警察、保甲維持秩序,引進現代司法制度,設法院,透過宣導、教育灌輸現代法治觀念。

推廣守時,引進星期制、標準時間制,使工廠、學校、鐵路都有固定時間表。6月10日時的紀念日

社會運動[编辑]

1920年代,經過多次武裝抗日失敗,又剛好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民族自決,去日本留學的臺灣人就想出了和平的抗日方案,如下:

但是一切在皇民化運動時結束。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書目[编辑]

  • 《國小社會5下》,康軒出版,2010年2月版
  • 《國中社會1上》,翰林出版,2011年4月版

網站[编辑]

注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