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订间差异
小 1個修訂: 測試 |
內容擴充 |
||
第1行: | 第1行: | ||
{{expand}} | {{expand}} '''''土'''重定向至此頁,關於其他意思,詳見'''[[土 (消歧義)]]'''。'' | ||
'' '''土'''重定向至此頁,關於其他意思,詳見'''[[土 (消歧義)]]'''。'' | |||
'''土壤'''是由[[岩石]]經[[風化作用]]的碎屑和[[生物]]遺體分解出的物質組合而成的微小顆粒。對[[植物]]來說,土壤是「營養滿分」的東西。 | '''土壤'''是由[[岩石]]經[[風化作用]]、[[成土作用]]的碎屑和[[生物]]遺體分解出的物質組合而成的微小顆粒。對[[植物]]來說,土壤是「營養滿分」的東西,成分有[[礦物質]] (45%)、[[有機質]] (5%)、[[水]] (25%)、[[空氣]] (25%)。成土因子有母岩、氣候、地形 (高度、坡度)、生物、時間。 | ||
==土壤剖面== | |||
影響土壤厚薄的要素有坡度、氣溫、降水量。形成順序為:RCABO,由上至下排列為: | |||
*有機質層 (O層) | |||
*表土層 (A層):物質被水帶下B層,故較B層貧瘠 | |||
*底土層 (B層):較A層營養,顆粒細又營養 | |||
*風化層 (C層):剛風化,為小岩石 | |||
*母岩層 (R層):大岩石 | |||
==成土作用== | |||
降水量、氣溫決定了成土作用速度。 | |||
*淋洗作用 | |||
**洗出作用:上層的溶水物質和水移動到下層 (如A層到B層) | |||
**淋溶作用:水將土壤中物質溶解,並在土壤表面水平移動 | |||
*澱積作用 (洗入作用):土壤上層的物質累積在下層 | |||
*聚鐵鋁作用:盛行於高溫多雨區,[[氧化鐵]]、[[氧化鋁]]無法在淋洗作用中被水溶解,就累積在土壤內,剛開始會形成黃壤,但時間久了會慢慢轉變成紅壤 | |||
*灰化作用:盛行於冷涼濕潤區,低溫使枯枝落葉分解慢,導致腐質植層極酸,酸會藉溶解表層的可溶性鹽類、鐵、鋁,最後會只剩[[矽酸鹽類]]聚集成灰白色的一層 | |||
*鈣化作用:盛行於雨量稀少區,淋洗作用低,土壤鹼性,鈣、鎂溶解作用輕微,所以由矽酸鹽形成聚鈣層 | |||
*增添作用:以沉積或堆積作用增加覆蓋原有土壤表面 | |||
==分類== | ==分類== | ||
第20行: | 第36行: | ||
*[[旱境土]] (原[[鹽土]]) | *[[旱境土]] (原[[鹽土]]) | ||
*[[永凍土]] | *[[永凍土]] | ||
===台灣教科書分類法=== | |||
*依位移分類 | |||
**原積土:紅壤 | |||
**運積土:沖積土、崩積土 | |||
*依酸鹼分類 | |||
**鹼性土:荒漠土 | |||
**中性土:濕草原土、黑鈣土 | |||
**酸性土:灰化土、灰壤 | |||
*依氣候分類 | |||
{|class="wikitable" | |||
|- | |||
!土壤!!氣候!!介紹 | |||
|- | |||
|磚紅化土壤||熱帶雨林<br>熱帶季風||聚鐵鋁作用旺,土壤多為酸性 | |||
|- | |||
|紅壤黃壤||副熱帶季風<br>夏雨型暖溼||聚鐵鋁作用旺,土壤多為酸性 | |||
|- | |||
|棕壤||溫帶海洋<br>溫帶季風||落葉林,土壤微酸性 | |||
|- | |||
|灰化土||副極地大陸性<br>極地苔原||針葉林,灰化作用旺,土壤多為酸性 | |||
|- | |||
|冰沼土||極地苔原<br>極地冰原||土層淺,多永凍土 | |||
|- | |||
|荒漠土||乾燥氣候||雨量少,土壤中性或鹼性 | |||
|- | |||
|栗鈣土||熱帶莽原<br>溫帶地中海||乾草原,淺層有鈣層堆積,表層鬆散 | |||
|- | |||
|濕草原土 (黑土)<br>黑鈣土||溫帶大陸性<br>溫帶草原||富有黑色腐植質,土壤偏中性 | |||
|} | |||
===台灣土壤分類=== | |||
*紅壤黃壤:紅壤分布於各台地,如[[林口台地|林口]]、[[桃園台地|桃園]]、[[大肚台地|大肚]]、[[八卦台地|八卦]] | |||
*灰壤:似另一分類系統的灰化土。高山低溫多雨的[[針葉林]]常見,強酸性,貧瘠 | |||
*石質土:含石量超過一半,母質經由簡單風化就形成了 | |||
*崩積土:因為崩落而堆積的土壤 | |||
*沖積土:因為沖積而堆積的土壤 | |||
*黑色土:[[海岸山脈]]的[[火成岩]]風化而成 | |||
*臺灣粘土 | |||
*鹽土:分布於西南沿海,[[土壤鹽鹼化]]的一種。蒸發作用旺盛,土壤內的水會因[[毛細作用]]被帶出表面而蒸發,留下鹽 | |||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 ||
第27行: | 第80行: | ||
*《一看就懂 台灣地理》,遠足文化出版,黃美傳著 | *《一看就懂 台灣地理》,遠足文化出版,黃美傳著 | ||
*《升國中前必讀的漫畫科學教科書 1》,高允坤著,金炫辰譯,臺灣麥克出版 | *《升國中前必讀的漫畫科學教科書 1》,高允坤著,金炫辰譯,臺灣麥克出版 | ||
*《普通高中地理1》,龍騰出版,2010年5月初版,2016年6月六版 | |||
===網站=== | ===網站=== | ||
===注釋=== | ===注釋=== | ||
第33行: | 第87行: | ||
==外部連結== | ==外部連結== | ||
*[[wikia:c:zh.wikinote:Soil土壤|維基共筆-土壤]] | *[[wikia:c:zh.wikinote:Soil土壤|維基共筆-土壤]] | ||
{{多媒體資源|土壤|土壤|土壤}} | {{多媒體資源|土壤|土壤|土壤}} | ||
[[Category:土壤|*]] | [[Category:土壤|*]] | ||
[[Category:農學]] | [[Category:農學]] | ||
[[Category:土木工程]] | [[Category:土木工程]] |
2018年8月21日 (二) 17:15的最新版本
本條目或段落需要擴充,歡迎協助擴充來改善這個條目或者段落。 |
土重定向至此頁,關於其他意思,詳見土 (消歧義)。
土壤是由岩石經風化作用、成土作用的碎屑和生物遺體分解出的物質組合而成的微小顆粒。對植物來說,土壤是「營養滿分」的東西,成分有礦物質 (45%)、有機質 (5%)、水 (25%)、空氣 (25%)。成土因子有母岩、氣候、地形 (高度、坡度)、生物、時間。
土壤剖面[编辑]
影響土壤厚薄的要素有坡度、氣溫、降水量。形成順序為:RCABO,由上至下排列為:
- 有機質層 (O層)
- 表土層 (A層):物質被水帶下B層,故較B層貧瘠
- 底土層 (B層):較A層營養,顆粒細又營養
- 風化層 (C層):剛風化,為小岩石
- 母岩層 (R層):大岩石
成土作用[编辑]
降水量、氣溫決定了成土作用速度。
- 淋洗作用
- 洗出作用:上層的溶水物質和水移動到下層 (如A層到B層)
- 淋溶作用:水將土壤中物質溶解,並在土壤表面水平移動
- 澱積作用 (洗入作用):土壤上層的物質累積在下層
- 聚鐵鋁作用:盛行於高溫多雨區,氧化鐵、氧化鋁無法在淋洗作用中被水溶解,就累積在土壤內,剛開始會形成黃壤,但時間久了會慢慢轉變成紅壤
- 灰化作用:盛行於冷涼濕潤區,低溫使枯枝落葉分解慢,導致腐質植層極酸,酸會藉溶解表層的可溶性鹽類、鐵、鋁,最後會只剩矽酸鹽類聚集成灰白色的一層
- 鈣化作用:盛行於雨量稀少區,淋洗作用低,土壤鹼性,鈣、鎂溶解作用輕微,所以由矽酸鹽形成聚鈣層
- 增添作用:以沉積或堆積作用增加覆蓋原有土壤表面
分類[编辑]
美國分類法[编辑]
美國土壤分類系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土壤分類系統,其於1949年發布,1999年換新。
- 有機質土 (原黑色土)
- 淋澱土 (原灰壤、灰化土)
- 灰燼土 (火山灰土) (原黑色土)
- 氧化物土 (原紅壤/紅土)
- 膨轉土 (原黑色土)
- 極育土 (原幼黃壤、黃壤、紅壤/紅土、退化紅壤、台灣粘土、鹽土)
- 新成土 (原石質土、新沖積土、混合沖積土、鹽土)
- 黑沃土 (原黑色土)
- 淋溶土 (原幼黃壤、黃壤、紅壤/紅土、退化紅壤、老沖積土、混合沖積土、鹽土)
- 弱育土 (原灰化土、暗色崩積土、淡色崩積土、幼黃壤、老沖積土、新沖積土、混合沖積土、台灣粘土)
- 旱境土 (原鹽土)
- 永凍土
台灣教科書分類法[编辑]
- 依位移分類
- 原積土:紅壤
- 運積土:沖積土、崩積土
- 依酸鹼分類
- 鹼性土:荒漠土
- 中性土:濕草原土、黑鈣土
- 酸性土:灰化土、灰壤
- 依氣候分類
土壤 | 氣候 | 介紹 |
---|---|---|
磚紅化土壤 | 熱帶雨林 熱帶季風 |
聚鐵鋁作用旺,土壤多為酸性 |
紅壤黃壤 | 副熱帶季風 夏雨型暖溼 |
聚鐵鋁作用旺,土壤多為酸性 |
棕壤 | 溫帶海洋 溫帶季風 |
落葉林,土壤微酸性 |
灰化土 | 副極地大陸性 極地苔原 |
針葉林,灰化作用旺,土壤多為酸性 |
冰沼土 | 極地苔原 極地冰原 |
土層淺,多永凍土 |
荒漠土 | 乾燥氣候 | 雨量少,土壤中性或鹼性 |
栗鈣土 | 熱帶莽原 溫帶地中海 |
乾草原,淺層有鈣層堆積,表層鬆散 |
濕草原土 (黑土) 黑鈣土 |
溫帶大陸性 溫帶草原 |
富有黑色腐植質,土壤偏中性 |
台灣土壤分類[编辑]
- 紅壤黃壤:紅壤分布於各台地,如林口、桃園、大肚、八卦
- 灰壤:似另一分類系統的灰化土。高山低溫多雨的針葉林常見,強酸性,貧瘠
- 石質土:含石量超過一半,母質經由簡單風化就形成了
- 崩積土:因為崩落而堆積的土壤
- 沖積土:因為沖積而堆積的土壤
- 黑色土:海岸山脈的火成岩風化而成
- 臺灣粘土
- 鹽土:分布於西南沿海,土壤鹽鹼化的一種。蒸發作用旺盛,土壤內的水會因毛細作用被帶出表面而蒸發,留下鹽
參考文獻[编辑]
書目[编辑]
- 《國小自然5上》,南一出版,2009年6月版
- 《一看就懂 台灣地理》,遠足文化出版,黃美傳著
- 《升國中前必讀的漫畫科學教科書 1》,高允坤著,金炫辰譯,臺灣麥克出版
- 《普通高中地理1》,龍騰出版,2010年5月初版,2016年6月六版
網站[编辑]
注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