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修订间差异

来自Quickpedia wiki
无编辑摘要
1個修訂: 把Mirahezei的條目移來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貴州省''',簡稱'''貴'''或'''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位於[[云贵高原|云貴高原]]東部。省會是[[贵阳|貴陽]]。
'''貴州省''',簡稱'''貴'''或'''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位於[[貴高原]]東部。省會是[[貴陽]]。


== 歷史 ==
== 歷史 ==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據[[考古]],中國南方主要的[[旧石器时代|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在貴州境內發現的。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據[[考古]],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在貴州境內發現的。


貴州建省雖然只有500多年,但是貴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
貴州建省雖然只有500多年,但是貴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


[[春秋]]時期,當時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音zang
[[春秋]]時期,當時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音zang
ke)古國,並與中原有交往。[[战国|戰國]]時屬於[[楚国|楚國]]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積在今貴州沿河到[[榕江]]以東,包括[[铜仁|銅仁]]地區和[[黔东南|黔東南]]部分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唐朝]]曾在此設黔中道,建黔州郡,設黔州都督府。
ke)古國,並與中原有交往。[[戰國時期 (中國)|戰國]]時屬於[[楚國]]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積在今貴州沿河到[[榕江]]以東,包括[[銅仁]]地區和[[黔東南]]部分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唐朝]]曾在此設黔中道,建黔州郡,設黔州都督府。


「貴州」名稱,始於[[宋朝]]。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明朝]][[永(明成祖)|永樂]]十一年(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佈政使,正式建製為省,以貴州為省名。
「貴州」名稱,始於[[宋朝]]。西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明朝]][[永(明成祖)|永樂]]十一年(西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佈政使,正式建製為省,以貴州為省名。


貴州的歷史總離不開一個「黔」字,代代相同,直至貴州建省。這就是貴州簡稱「黔」的由來。
貴州的歷史總離不開一個「黔」字,代代相同,直至貴州建省。這就是貴州簡稱「黔」的由來。
第16行: 第16行:
== 地理 ==
== 地理 ==


*接鄰省區:[[湖南]]、[[四川]]、[[南]]、[[广西|廣西]]、[[重庆|重慶]]
*接鄰省區:[[湖南]]、[[四川]]、[[南]]、[[廣西]]、[[重慶]]


== 行政區劃 ==
== 行政區劃 ==


現轄4個[[地级市|地級市]]、2個[[地区|地區]]、3個[[自治州]],以及10個[[市辖区|市轄區]]、9個[[县级市|縣級市]]、56個[[县|縣]]、11個[[自治县|自治縣]]、2個[[特区|特區]]
現轄4個[[地級市]]、2個[[地區]]、3個[[自治州]],以及10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2個[[特區]]


地級市:
地級市:
[[贵阳|貴陽]]
[[貴陽]]
[[遵义|遵義]]
[[遵義]]
[[安顺|安順]]
[[安順]]
[[六盘水|六盤水]]
[[六盤水]]


地區:
地區:
[[毕节|畢節]]
[[畢節]]
[[铜仁|銅仁]]
[[銅仁]]


自治州:
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縣級市:
縣級市:
[[都匀|都勻]]
[[都勻]]
[[凯里|]]
[[凱]]
[[铜仁|銅仁]]
[[銅仁]]
[[兴义|興義]]
[[興義]]
[[赤水]]
[[赤水]]
[[清镇|清鎮]]
[[清鎮]]
[[毕节|畢節]]
[[畢節]]
[[仁怀|仁懷]]
[[仁懷]]
[[福泉]]
[[福泉]]


第56行: 第56行:
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320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1.5%,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190.00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5%,2007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3.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8%。其中,進口完成6.96億美元,增長54.2%;出口完成7.62億美元,增長41.2%
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320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1.5%,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190.00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5%,2007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3.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8%。其中,進口完成6.96億美元,增長54.2%;出口完成7.62億美元,增長41.2%


2005年前3季度,完成生產總值1256.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6%,高於全國水(9.4%)2.2個百分點,列全國第20位,比上年同期前移7位。
2005年前3季度,完成生產總值1256.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6%,高於全國水(9.4%)2.2個百分點,列全國第20位,比上年同期前移7位。


== 人口和民族 ==
== 人口和民族 ==
根據[[中人民共和第五次全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貴州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191萬,佔62%;少數民族人口為1334萬,佔38%。少數民族總人口居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廣西、南);少數民族占人口比重居全國第五位(次於西藏、新疆、青海、廣西)。
根據[[中人民共和第五次全人口普查|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貴州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191萬,佔62%;少數民族人口為1334萬,佔38%。少數民族總人口居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廣西、南);少數民族占人口比重居全國第五位(次於西藏、新疆、青海、廣西)。
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依次是:[[苗族]]430萬、[[布依族]]280萬、[[侗族]]163萬、[[土家族]]143萬、[[彝族]]84萬、[[仡佬族]]56萬、[[水族]]37萬、[[白族]]19萬、[[回族]]17萬。
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依次是:[[苗族]]430萬、[[布依族]]280萬、[[侗族]]163萬、[[土家族]]143萬、[[彝族]]84萬、[[仡佬族]]56萬、[[水族]]37萬、[[白族]]19萬、[[回族]]17萬。


== 文化 ==
== 文化 ==
*[[历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名城]]:
*[[歷史文化名城]]:
**[[遵义|遵義]](1)
**[[遵義]](1)
**[[镇远|鎮遠]](2)
**[[鎮遠]](2)
**[[息烽]]〔3〕
**[[息烽]]〔3〕


== 旅遊 ==
== 旅遊 ==
*[[花溪]]
*[[花溪]]
*[[梵净山|梵淨山]]
*[[梵淨山]]
*[[雷公山]]
*[[雷公山]]
*[[草海]]
*[[草海]]
*[[黄果树瀑布|黃果樹瀑布]]
*[[黃果樹瀑布]]
*[[青岩古镇|青岩古鎮]]
*[[青岩古鎮]]
*[[镇远古城|鎮遠古城]]
*[[鎮遠古城]]
*[[龙宫溶洞|龍宮溶洞]]
*[[龍宮溶洞]]
*[[天星桥|天星橋]]
*[[天星橋]]
*[[马岭河大峡谷|馬嶺河大峽谷]]
*[[馬嶺河大峽谷]]
*[[红枫湖|紅楓湖]]
*[[紅楓湖]]
*[[花江大峡谷|花江大峽谷]]
*[[花江大峽谷]]
*[[杉木河]]
*[[杉木河]]
*[[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
*[[毕节百里杜鹃|畢節百里杜鵑]]
*[[畢節百里杜鵑]]
*[[大方支嘎阿鲁湖|大方支嘎阿魯湖]]
*[[大方支嘎阿魯湖]]


== 其它題目 ==
== 其它題目 ==
=== 教育 ===
=== 教育 ===
[[贵州|貴州]]省主要[[高校]]都集中在[[贵阳|貴陽]]市,[[贵州大学|貴州大學]]([[211工程]]院校)、[[贵州师范大学|貴州師範大學]]、[[贵州民族学院|貴州民族學院]]、[[贵州财经学院|貴州財經學院]]、[[贵阳医学院|貴陽醫學院]]、[[贵阳中医学院|貴陽中醫學院]]等。
貴州省主要[[高校]]都集中在[[貴陽]]市,[[貴州大學]]([[211工程]]院校)、[[貴州師範大學]]、[[貴州民族學院]]、[[貴州財經學院]]、[[貴陽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等。


==1949年建國後主要領導人==
==1949年建國後主要領導人==
*[[省委书记|省委書記]]
*[[省委書記]]
**[[苏振华|蘇振華]]
**[[蘇振華]]
**[[周林]]
**[[周林]]
**[[李大章]]
**[[李大章]]
**[[贾启允|賈啟允]]
**[[賈啟允]]
**[[蓝亦农|藍亦農]]
**[[藍亦農]]
**[[鲁瑞林|魯瑞林]]
**[[魯瑞林]]
**[[力 (州)|馬力]]
**[[力 (州)|馬力]]
**[[池必卿]]
**[[池必卿]]
**[[朱厚泽|朱厚澤]]
**[[朱厚澤]]
**[[胡锦涛|胡錦濤]]
**[[胡錦濤]]
**[[刘正威|劉正威]]
**[[劉正威]]
**[[刘方仁|劉方仁]]
**[[劉方仁]]
**[[钱运录|錢運錄]](2001年1月 - 2005年12月)
**[[錢運錄]](2001年1月 - 2005年12月)
**[[石宗源]](2005年12月 - )
**[[石宗源]](2005年12月 - )
(截止至2006年1月)
(截止至2006年1月)


*[[省长|省長]]
*[[省長]]
**[[杨勇|楊勇]]
**[[楊勇]]
**[[周林]]
**[[周林]]
**[[李立]]
**[[李立]]
**[[李再含]]
**[[李再含]]
**[[蓝亦农|藍亦農]]
**[[藍亦農]]
**[[鲁瑞林|魯瑞林]]
**[[魯瑞林]]
**[[力 (州)|馬力]]
**[[力 (州)|馬力]]
**[[苏钢|蘇鋼]]
**[[蘇鋼]]
**[[王朝文]]
**[[王朝文]]
**[[陈士能|陳士能]]
**[[陳士能]]
**[[吴亦侠|吳亦俠]](任內病逝)
**[[吳亦俠]](任內病逝)
**[[钱运录|錢運錄]](1998年12月 - 2001年1月)
**[[錢運錄]](1998年12月 - 2001年1月)
**[[石秀诗|石秀詩]](2001年1月 - 2006年7月)
**[[石秀詩]](2001年1月 - 2006年7月)
**[[林树森|林樹森]](2006年7月任代省長,2007年1月任省長)
**[[林樹森]](2006年7月任代省長,2007年1月任省長)


==外部連結==
==外部連結==
*[http://www.gzgov.gov.cn 貴州省人民政府]
*[http://www.gzgov.gov.cn 貴州省人民政府]
[[Category:州]]
[[Category:|*]]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
[[Category: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

2016年7月19日 (二) 06:41的最新版本

貴州省,簡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份,位於雲貴高原東部。省會是貴陽

歷史[编辑]

貴州是古人類發祥地之一,遠古人類化石和遠古文化遺存發現頗多。據考古,中國南方主要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多在貴州境內發現的。

貴州建省雖然只有500多年,但是貴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

春秋時期,當時在今貴州境內有牂牁(音zang ke)古國,並與中原有交往。戰國時屬於楚國的黔中地方,地域面積在今貴州沿河到榕江以東,包括銅仁地區和黔東南部分縣。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貴州分屬巴郡、蜀郡、黔中郡和象郡管轄。唐朝曾在此設黔中道,建黔州郡,設黔州都督府。

「貴州」名稱,始於宋朝。西元974年,土著首領普貴以控制的矩州歸順,宋朝在敕書中有:「惟爾貴州,遠在要荒」一語,這是以貴州之名稱此地區的最早記載。明朝永樂十一年(西元1413年)設置貴州承宣佈政使,正式建製為省,以貴州為省名。

貴州的歷史總離不開一個「黔」字,代代相同,直至貴州建省。這就是貴州簡稱「黔」的由來。

地理[编辑]

行政區劃[编辑]

現轄4個地級市、2個地區、3個自治州,以及10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6個、11個自治縣、2個特區

地級市: 貴陽 遵義 安順 六盤水

地區: 畢節 銅仁

自治州: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縣級市: 都勻 凱裡 銅仁 興義 赤水 清鎮 畢節 仁懷 福泉

經濟[编辑]

經濟發展相對滯後。

2007年全省實現生產總值2620.6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6%,是自1988年以來增長最快的一年。 全省人均生產總值為4128元。

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7320元,比上年實際增長11.5%,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190.00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5%,2007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3.2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3.8%。其中,進口完成6.96億美元,增長54.2%;出口完成7.62億美元,增長41.2%

2005年前3季度,完成生產總值1256.6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1.6%,高於全國水準(9.4%)2.2個百分點,列全國第20位,比上年同期前移7位。

人口和民族[编辑]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貴州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2191萬,佔62%;少數民族人口為1334萬,佔38%。少數民族總人口居全國第三位(僅次於廣西、雲南);少數民族占人口比重居全國第五位(次於西藏、新疆、青海、廣西)。 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依次是:苗族430萬、布依族280萬、侗族163萬、土家族143萬、彝族84萬、仡佬族56萬、水族37萬、白族19萬、回族17萬。

文化[编辑]

旅遊[编辑]

其它題目[编辑]

教育[编辑]

貴州省主要高校都集中在貴陽市,貴州大學211工程院校)、貴州師範大學貴州民族學院貴州財經學院貴陽醫學院貴陽中醫學院等。

1949年建國後主要領導人[编辑]

(截止至2006年1月)

外部連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