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

来自Quickpedia wiki

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1983年6月10日),中國廣東惠陽人。中國共產黨員,外交家。1949年前多數在白區工作,曾七次被逮捕;1949年後長期是中共海外統戰工作的負責人。

早年[编辑]

廖承志於日本東京出生,父親廖仲愷國民黨革命元勳,與廖承志母親何香凝同為國民黨內重要左派人物。廖承志於1924年8月、16歲時加入國民黨,並參加學生運動、工人運動。其父次年被懷疑為黨內右派指使的殺手行刺身亡。1927年廖承志退出國民黨,赴日本留學,進入早稻田大學第一高等学府学习,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东京特支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会活动。後來被開除學籍。次年因聲討日本濟南製造五三慘案,被逮捕後驅逐出境後回中國上海

加入共產黨到全面抗战前[编辑]

之後廖承志加入中國共產黨,然後赴德國漢堡留學。同時受中共指示轉為德共黨員,之後數年組織歐洲中國海員工人運動1930年廖承志到莫斯科,並曾進入莫斯科中山大學,認識當時在莫斯科蔣經國1932年先後被荷蘭德國警察逮捕後驅逐出境,再回到中國上海,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宣傳部長、全国海员总工会中共党团书记。1933年由于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的王云程的出卖被國民黨逮捕,因何香凝宋慶齡等出面營救獲釋。之後轉往川陝蘇區,於张国焘下任工會秘書長、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秘書長。

1935年12月,廖承志被張國燾定為反革命,開除其黨籍並準備將其槍決,但因廖承志精於印刷方才保其性命。後來紅四方面軍向西北轉移,廖承志在押解下走完全程。至1936年紅四方面軍紅一方面軍會師後,因周恩來出面,才獲恢復黨籍。1937年起負責陝北新華社工作,並任《解放》周刊等中共刊物總編輯。

抗日期間[编辑]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共合作抗日,廖承志先於10月到南京南京被日軍攻陷前轉往香港,在香港成立八路軍辦事處。在香港曾經被港英拘捕,經周恩來國民政府交涉後獲釋。1938年與居香港宋慶齡等組成「保衞中國大同盟」,任秘書長。負責宣傳抗日、聯合香港及海外支持者、組織地下黨,及為八路軍籌款。

1941年创办《华商报》,同年12月,日軍進攻香港。廖承志組織香港中共地下黨救出滯留香港數百名傾向共产党左派知名人士。次年5月廖承志在广东北部再被國民黨逮捕,交中統看管,一直囚禁至抗戰結束。囚禁期间也就在1945年6月时,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戰後[编辑]

1946年1月,國共在美國斡旋下談判取得短暫和平,雙方交換高級俘虜,廖承志獲釋出獄。博古意外身亡后,廖承志接替其职位全面负责和领导新华社和中共机关刊物《解放日报》。同年7月任新華社社長。之後曾任中共南方局委員、中共宣傳部副部長等職。1949年選為中共中央委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任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負責海外統戰1952年中共中央統戰部主任。1958年国务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1950年代中亦曾兩度出訪日本,以其與日本的獨特關係,建立民間中日交流渠道。並在1982年接受未畢業的早稻田大學頒授榮譽學位。

文化大革命期間,廖承志被打倒。先被抄家,在中南海被「保護」約半年。後來被關押,接受批鬥及強迫交待過去被捕的「叛徒」罪行。至1972年毛澤東的首肯下方才复出,任外交顧問協助周恩來處理外交事務。1978年再任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

致信蔣經國[编辑]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國建交後,暫緩武力統一台灣的訴求;改為希望國共能夠展開和談。1982年7月,廖承志發表致蔣經國公開信,希望兩岸能蠲棄前嫌,展開通話再圖合作,「相逢一笑泯恩仇」。全書以文言文寫成,以「經國吾弟」開首;頗有家書之感,又隱見兄長勸教之意。當時中華民國政府對大陸實行「不談判、不接觸、不妥協」之「三不政策」。蔣經國未回覆廖承志的公開信;反而由旅居美國之宋美齡,以同樣文言體裁、家書語調寫公開信回覆。信中開首即稱「承志世侄」;對廖承志在文革中的遭遇加以「問候」,再問記否「先總統」(蔣介石)當年兩次釋放之恩;結尾以長輩口吻,教導何謂孫中山遺訓真義;反勸其早日「幡然来歸」。

晚年[编辑]

1978年3月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1983年6月,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期間,李先念、廖承志分別獲大會主席團提名為國家主席國家副主席候選人。然而在舉行選舉前八天,即6月10日,廖承志因心臟病病逝北京。結果烏蘭夫當選為國家副主席。而廖承志之子廖暉後來亦掌管中共僑務工作。另外,廖承志亦为中国福建省华侨大学的首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