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是法國在1789年發生的革命,發生背景是社會不公以及財政問題:18世紀時法國社會分為教士、貴族、平民,全國大部分的土地由教士和貴族擁有,而有98%的稅收都由平民負擔,另外1780年代,法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危機,失業率上升、糧價飛漲 (穀物連年歉收)。就算如此,人民還是要向教會、地主、政府繳交稅金等物,雖然政府數次提出改革方案,欲向貴族加稅,卻受到議會和貴族反對。之後法國為了對抗英國,支援美國獨立戰爭,使財政陷入大問題。
過程[编辑]
1789年,國王路易十六召開三級會議,欲徵收新稅,但一種階級只有一票,最後平民以2:1落敗。因為平民代表不滿一種階級只有一票的方式,另行召開國民會議,制定憲法,還獲得部分教士和貴族支持。但路易十六拒絕國民會議之要求,欲調兵對付之,巴黎市民不滿。1789年7月14日巴黎市民攻陷巴士底監獄,欲奪取武器,和國王軍隊發生衝突。國民會議後發表《人權宣言》(裡面大多為啟蒙運動或美國《獨立宣言》的內容),8月26日通過。之後制定憲法,廢除貴族、教會的特權,沒收財產。
影響[编辑]
革命行動引起各國王室不安,奧、俄等組成反法聯盟。法國內部於1793年建立共和政體 (國民公會),是為「法蘭西第一共和國」,路易十六上斷頭台。之後便實行恐怖統治,新政府為應付內外危機,大肆逮捕、處死異議分子 (反革命嫌疑者),造成冤獄和流血事件。最後羅伯斯比爾也上斷頭台,恐怖統治結束。拿破崙趁勢而起。
參考文獻[编辑]
書目[编辑]
- 《國中歷史3上》,翰林出版,2013年4月版
網站[编辑]
注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