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
慕尼黑為德國巴伐利亞政府的所在地,人口約130萬人,在德國是第三大城,慕尼黑位在阿爾卑斯山的北邊伊薩爾河河畔一帶,當地也是德國的經濟、文化和科技的中心。
歷史[編輯]
該城市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查到羅馬帝國統治時期,西元8世紀當地出現一座本篤會修道院,慕尼黑這個名稱在德語有僧侶之地的意思。約在1158年正式成立慕尼黑這座城市,1175年建立要塞,1180年奧托一世成為巴伐利亞公爵的繼承者,1240年巴伐利亞由奧托二世公爵統治著,1255年巴伐利亞被分裂為兩個公國,1328年上巴伐利亞公爵路易四世被加冕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前一年該城市經歷了一場大火,不久後獲得重建。1429年慕尼黑再次遇到火災,火災過後擴建城市的規模,1506年此城市成為巴伐利亞的首府,1609年天主教同盟在慕尼黑創建,1634年爆發黑死病,導致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滅亡。
後來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幾百年,1745年國王查理七世去世後由馬克西米里安三世繼承王位,讓該城市進入和平的時期,1759年該王在慕尼黑建立第一所大學即巴伐利亞科學院,要塞在1789年被拆除,1806年巴伐利亞公國被升為王國,此時人口也從原本的5萬人增加至50萬人。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生活在慕尼黑的居民變得相當困苦,由於德國被盟國封鎖讓燃料及糧食無法順利進出這裡,就在戰爭結束之後,慕尼黑就成為德國政治動盪的地方。1919年2月德國的巴伐利亞共和國第一位總理庫爾特·艾斯納遭到暗殺身亡,同年5月3日,蘇維埃共和國遭自由軍團鎮壓,1923年追隨希特勒的支持者發動啤酒館政變事件。
德國進入納粹黨統治之後,納粹政權在慕尼黑西北16公里處興建首個集中營,193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慕尼黑協定》在德國、義大利、英國和法國四國元首簽署下,戰爭還是爆發了。在二戰期間慕尼黑被盟軍71次的空襲,使許多地方被炸得殘破不堪,1945年在美國佔據的時間下,慕尼黑開始重建城市的規模,1957年慕尼黑的人口達100萬人,1972年該城首度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地理環境[編輯]
慕尼黑位在阿爾卑斯山的邊緣地帶,南部地區則是由丘陵所組成的地方。歐洲的著名河流多瑙河其中一條支流伊薩爾河從西南向東北流嚮慕尼黑。該城市的氣候屬於大陸型氣候,由於與阿爾卑斯山為鄰固然經常會下著猛烈的暴雨,白天和黑夜的溫差相當的大,當地的冬季是從每一年的12月至隔年的3月期間,降雪在冬季並不常見,其中最冷的月份在1月,平均溫度約在零下2度左右。每年的5月到9月則是當地的夏季,平均溫度為19度,這期間較為溫暖。
旅遊景點[編輯]
- 瑪利亞廣場:該廣場位在巴伐利亞是當地的守護神,該廣場同時也是歷史悠久的廣場,場內有徒步街中心、舉辦活動用的舞台。
- 維特爾斯巴赫皇宮:該宮殿使用文藝復興及巴洛克式建築的風格,此宮殿也曾經是巴伐利亞公爵、國王的行宮,而這一座宮殿是興建於1385年左右的期間,後來到1920年成為一座博物館並對外開放。
- 維克圖阿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