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
廖承志(1908年9月25日-1983年6月10日),中国广东惠阳人。中国共产党员,外交家。1949年前多数在白区工作,曾七次被逮捕;1949年后长期是中共海外统战工作的负责人。
早年[编辑]
廖承志于日本东京出生,父亲廖仲恺是国民党革命元勋,与廖承志母亲何香凝同为国民党内重要左派人物。廖承志于1924年8月、16岁时加入国民党,并参加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其父次年被怀疑为党内右派指使的杀手行刺身亡。1927年廖承志退出国民党,赴日本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府学习,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东京特支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会活动。后来被开除学籍。次年因声讨日本在济南制造五三惨案,被逮捕后驱逐出境后回中国上海。
加入共产党到全面抗战前[编辑]
之后廖承志加入中国共产党,然后赴德国汉堡留学。同时受中共指示转为德共党员,之后数年组织欧洲中国海员工人运动。1930年廖承志到莫斯科,并曾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认识当时在莫斯科的蒋经国。1932年先后被荷兰及德国警察逮捕后驱逐出境,再回到中国上海,为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部长、全国海员总工会中共党团书记。1933年由于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之一的王云程的出卖被国民党逮捕,因何香凝、宋庆龄等出面营救获释。之后转往川陕苏区,于张国焘下任工会秘书长、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
1935年12月,廖承志被张国焘定为反革命,开除其党籍并准备将其枪决,但因廖承志精于印刷方才保其性命。后来红四方面军向西北转移,廖承志在押解下走完全程。至1936年,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因周恩来出面,才获恢复党籍。1937年起负责陕北新华社工作,并任《解放》周刊等中共刊物总编辑。
抗日期间[编辑]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廖承志先于10月到南京。南京被日军攻陷前转往香港,在香港成立八路军办事处。在香港曾经被港英拘捕,经周恩来及国民政府交涉后获释。1938年与居香港的宋庆龄等组成“保卫中国大同盟”,任秘书长。负责宣传抗日、联合香港及海外支持者、组织地下党,及为八路军筹款。
1941年创办《华商报》,同年12月,日军进攻香港。廖承志组织香港的中共地下党救出滞留香港数百名倾向共产党的左派知名人士。次年5月廖承志在广东北部再被国民党逮捕,交中统看管,一直囚禁至抗战结束。囚禁期间也就在1945年6月时,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候补中央委员。
战后[编辑]
1946年1月,国共在美国斡旋下谈判取得短暂和平,双方交换高级俘虏,廖承志获释出狱。博古意外身亡后,廖承志接替其职位全面负责和领导新华社和中共机关刊物《解放日报》。同年7月任新华社社长。之后曾任中共南方局委员、中共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49年选为中共中央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政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负责海外统战。1952年任中共中央统战部主任。1958年任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1950年代中亦曾两度出访日本,以其与日本的独特关系,建立民间中日交流渠道。并在1982年接受未毕业的早稻田大学颁授荣誉学位。
文化大革命期间,廖承志被打倒。先被抄家,在中南海被“保护”约半年。后来被关押,接受批斗及强迫交待过去被捕的“叛徒”罪行。至1972年在毛泽东的首肯下方才复出,任外交顾问协助周恩来处理外交事务。1978年再任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
致信蒋经国[编辑]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国建交后,暂缓武力统一台湾的诉求;改为希望国共能够展开和谈。1982年7月,廖承志发表致蒋经国公开信,希望两岸能蠲弃前嫌,展开通话再图合作,“相逢一笑泯恩仇”。全书以文言文写成,以“经国吾弟”开首;颇有家书之感,又隐见兄长劝教之意。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对大陆实行“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之“三不政策”。蒋经国未回复廖承志的公开信;反而由旅居美国之宋美龄,以同样文言体裁、家书语调写公开信回复。信中开首即称“承志世侄”;对廖承志在文革中的遭遇加以“问候”,再问记否“先总统”(蒋介石)当年两次释放之恩;结尾以长辈口吻,教导何谓孙中山遗训真义;反劝其早日“幡然来归”。
晚年[编辑]
1978年3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1983年6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期间,李先念、廖承志分别获大会主席团提名为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候选人。然而在举行选举前八天,即6月10日,廖承志因心脏病病逝北京。结果乌兰夫当选为国家副主席。而廖承志之子廖晖后来亦掌管中共侨务工作。另外,廖承志亦为中国福建省华侨大学的首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