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 10−43秒:大一統時期開始:當還在無窮小的時期,宇宙冷卻至1032K。重力分離出來並開始在宇宙中運作,其餘的基本力被固定在電弱力,也被稱為大統一力,或大統一理論(GUT,Grand Unified Theory)。假設的X及Y玻色子[1]出現,但是物理性質,像是質量、荷、味、和色荷都仍毫無意義。
ca. 10−36秒,電弱時期開始:宇宙冷卻至1028K。結果是強核力從電弱力分離,或許是宇宙暴脹的燃料。其結果是各種各樣奇異的基本粒子,包括W和Z玻色子和希格斯玻色子從X及Y玻色子的衰變中產生。
ca. 10−33秒:在極短的時間內,空間超快速的膨脹。受到能量場的排斥,在遠短於一秒的時間內從原子的大小暴脹至柚子的大小。暴脹還會生成兩種波(密度波和引力波)沿着量子漲落成為影響日後星系聚類的結構。一些聳動的建議認為這次暴脹是永恆的,而且可能產生了包括我們的宇宙在內的母宇宙或多重宇宙。目前的概念是已經通過當今學術界嚴肅的辯論,但仍然是一種猜想。[2][3][4]
ca. 10−12秒,夸克時期開始,電弱階段變遷:當電磁力和弱交互作用力變得明顯,產生超對稱破缺。冷卻削弱了弱交互作用力,所以物質粒子可以與希格斯場進行交互作用並獲得質量。當基本交互作用開始作用於宇宙,對夸克而言溫度仍然是太高,夸克和膠子依然是束縛在一起的較大物質,輻射仍然超越物質,主導夸克和膠子經歷的自由度。宇宙降溫至1015K。
ca. 37萬年,黑暗時期開始-復合:電子與核形成原子,大多數是氫和氦。嬰兒期的宇宙揭去面紗開始發光,此時的氫和氦維持恆定的數量,電子-重子電漿變得稀薄。溫度下降至3000K,普通物質從輻射中退藕。光子自由飛行,釋放成為宇宙微波背景;宇宙成為中性和透明。之後人造衛星的餘暉模式來源是我們經儀器可以看見最遠的回顧。宇宙微波背景也是唯一的輻射:沒有恆星,沒有其他來源的光。宇宙是空蕩的,只有中性的氫和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