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古文明
印度古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之一,位于印度半岛,以印度大平原 (由印度河、恒河冲积而成)为中心。
历史[编辑]
孔雀王朝[编辑]
孔雀王朝开始于公元前2300年,代表古城为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城市规划完整,浴场及下水道等公共设施齐全,代表此时的政府很强大。
阿利安人时代[编辑]
公元前1500年来自西北方的阿利安人入侵印度河流域并统治印度,并利用种姓制度维持种族和统治之优势。其宗教为婆罗门教。
宗教[编辑]
婆罗门教[编辑]
婆罗门教为多神信仰,主张因果报应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灵魂轮回,且把牛视为圣物。信徒可用恒河洗净罪孽。
佛教[编辑]
因恒河流域有许多小国,经常打仗,民众流离失所,所以释迦摩尼 (乔达摩.悉达多)于公元前六世纪创立佛教,主张:
孔雀王朝阿育王将佛教订为国教,命人编写佛教经典、举行大型法会、派遣僧侣到外传教,使佛教盛行于东亚 (大乘佛教)、东南亚 (小乘佛教)。结果西元四世纪时佛教在其发源地印度就衰微了,印度教取代之。
印度教[编辑]
创立于西元四世纪以后,结合婆罗门教、佛教、以及民间信仰,为现今印度信仰人口最多之宗教。其特点为:
- 有许多教派,各自崇拜不同神
- 承认阶级制度、相信轮回、推崇修行
文明成就[编辑]
眼科、外科医术及佛塔建筑学、寺庙建筑学发达。并发展出零的观念,且发明阿拉伯数字。
制度[编辑]
古印度实施种姓制度,根据婆罗门教教义,将人民分为 (由高到低):祭司、贵族与武士、平民、奴隶、贱民 (不同阶级所生的小孩)。不同阶级不可通婚,且职业、身份世袭。即使现在政府下令废除,但对印度影响还是很大。
参见[编辑]
参考文献[编辑]
书目[编辑]
- 《国中历史3上》,翰林出版,2013年4月版
网站[编辑]
注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