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出自Quickpedia wiki

全球化是指全球聯繫不斷擴張,人類生活在全球規模的基礎上發展及全球意識的崛起。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貿易上緊密互相依存。全球化亦可以解釋為世界的壓縮和視全球為一個整體。全球化一詞近年來變得很流行。政府決策者政黨領袖工商界學術界工會領袖以至大眾傳媒無不談及全球化的影響及其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許多人視過去廿年國際貿易投資猛增為全球化。全球化正在推倒各國疆界,使全球經濟一體化。有些人甚至稱此為「地球村」。對於「全球化」的觀感是好是壞,目前仍是見仁見智。

影響[編輯]

很多的趨勢被各種各樣的全球化支持者的組織看作是積極的,在很多情況下,全球化受到政府和其它人積極地推動。例如,有這樣的一種經濟理論:相對優勢使自由貿易可以讓資源配置變得更加有效,並且對參與貿易的雙方都有利。

二戰後通過很多諸如關貿總協定等的國際組織已經使得國際貿易間的障礙大大降低。特別是從關貿總協定演化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

  • 提升自由貿易
    • 商品:較少或消除關稅;建立自由貿易區來降低關稅
    • 資金:減少或消除資金控制(資金控制會影響貿易發展)
    • 減少、消除對當地產業的津貼補助金(達到公平貿易)
  • 智慧財產權保護
    • 在國家間對智慧財產權法律進行協調(通常來說,是添加更多限制)
    • 跨國界承認智慧財產權限制(例如,在中國獲得的專利權可以在美國獲得承認)

也有很多反全球化運動人士認為這些是有害的。

質疑中的全球化[編輯]

對關於全球化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現象還是只是一個說法還存在學術上的討論。雖然這個詞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是一些學者爭論到這個現象在其它的歷史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們是處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現象,例如國際貿易的增長和跨國公司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它們開始被建立的時候並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學者更喜歡使用「國際化」而不是「全球化」。簡單的說,它們兩者的區別在於國家的角色在國際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說,全球化程度比國際化要深。所以,這些學者認為國家的邊界還遠沒有達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還沒有開始,也可能不會開始——從歷史上考慮,國際化從來沒有變成全球化。著名的依附理論提出者阿明(Smir Amin)提出,「全球化是一個反動的烏托邦」,並且對全球化給拉美和亞洲國家帶來的負面意義進行了精闢地分析。[1]

參考資料[編輯]

相關條目與外部連結[編輯]

參考[編輯]

  • Hirst & Thompson, Globalization in question (1991), ISBN 0-7456-2164-3
  • 世界是平的 The World is Flat (2005), ISBN 986-8018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