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中國化

来自Quickpedia wiki
Msnhinet8留言 | 贡献2019年9月20日 (五) 08:17的版本 →‎參見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去中國化系指曾經和中國有相關的中國周邊國家或中國自己本身也想去除中國化的一種運動。

中國[编辑]

1919年五四運動後出現了新文化運動,當時胡適等人主張「全盤西化」,可以算是一種「去中國化」。此說認為中華文化落後且不如西方,不能適應世變(1840年後列強侵華)以來的文化衝突,必需拋棄;西化(引入西方文化)已是世界趨勢,中國也不例外,若然不全盤西化,國家不會進步。這一論說在1930年代於中國大陸引發極大的爭議。後來中國共產黨統治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源於歐洲,曾為中共按本地情況改動),曾意圖借助「文化大革命」破除傳統文化,又意圖把漢字改成拼音文字,但是沒有完全成功。

台灣[编辑]

台灣的去中國化運動是從1990年代開始發展,於2000年民進黨上台後便更加附予實施。台灣的去中國較為困難,由於台灣本身就是以漢民族所主成的國家寫的是繁體中文,故去中國化較為困難一些,主要有:

  • 去蔣化,民進黨認為蔣氏父子的相關事物都是威權統治的遺毒,應該要去除
  • 更改國營事業名稱,如中國石油改稱台灣中油,中華郵政改為台灣郵政等[1]

去中國化在2008年馬英九執政後較不活躍,不過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台後民進黨黨委楊琬柔即提出應將中華航空改名台灣航空等語[1]

日本[编辑]

日本在大化革新之後向中國方面學習文化和語言的方式來發明日語的寫法,到現在仍使用漢字來表記部分詞彙,亦有大量漢字詞彙,如「世界」(sekai)。

朝鮮半島[编辑]

李氏朝鮮越南類似,屬於中國的藩屬國,使用的文字是漢字,仍講本國語言,朝鮮國王必須向中國皇帝進行朝貢。

二戰後,朝鮮半島分裂為北朝鮮南朝鮮,北朝鮮因為金日成提出的「主體思想」,將漢字列為高等教育選修,並全面改用諺文;南朝鮮則在高等教育要求學習漢字,原本為漢諺並用,朴正熙執政後學習北韓,全面改用諺文。

越南[编辑]

越南本來是中國的藩屬國,故以文言文為官方書面語,大量引進漢字詞彙,而當地人亦參考漢字,創制喃字以書寫越南語固有詞。但是法國殖民越南後,廢除科舉和漢字,改以現代學校制度和國語字(現在的越南文)。雖然南越的教育制度設有漢字班,但是北越認為越南只需要用自己的文字,最後北越在越南共產黨領導下統一越南,現在除了華埠、旅遊景點和古建築,在越南找到漢字的機會不多,在阮朝古都順化最有機率找到漢字。

參見[编辑]

參考來源[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