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大明 (後人稱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是繼元朝之後的朝代,由漢人統治,同時也是中國最後一個漢族帝國。明朝共有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首都原為應天,後朱棣 (明成祖)遷之至北京。朱元璋 (明太祖)為第一位君主,朱由檢 (明思宗)為最後一位君主;因流寇李自成攻陷首都、思宗自縊而滅。
歷史
明太祖時期
朱元璋 (明太祖)攻陷大都,元滅亡,後建都應天 (今南京),其政策有帶來好處及壞處 (但以壞處為主為主):
- 良策:嚴懲貪汙、鼓勵移民墾荒、廣設學校、清查戶口 (編有黃冊)、清查耕地 (編有魚鱗圖冊)
- 失策:廢除丞相 (君主專制)、設置錦衣衛 (又稱飛魚袍、鷹犬)、使用廷杖和文字獄[註 1]折辱士大夫和文人、分封諸子為王 (引發骨肉相殘)
靖難之變
朱允炆 (明惠帝)進行削藩,引發靖難之變:燕王朱棣不滿,以清君側為名起兵攻入首都南京,惠帝失蹤。
明成祖時期
朱棣 (明成祖)原為燕王,因靖難之變取得帝位。取得地位後遷都北京 (為了制敵之便,當時的敵為外族)。且明成祖還編撰《永樂大典》、疏通京杭大運河、出兵蒙古、整修長城 (山海關~嘉裕關,以防範蒙古)。
著名的是經營南洋-派鄭和 (原名馬三寶)前往西方及南洋,史稱「鄭和下西洋」,其目的為宣揚國威、擴展貿易、尋找珠寶及惠帝、提高國人向海外發展興趣。鄭和共下西洋七次,地點為南洋群島、印度洋、非洲東岸。結果促進萬邦來朝、增進文化交流,也奠定華僑在東南亞的基礎。
重用宦官
明成祖重用宦官,使其主持東廠。之後明憲宗也設了西廠,其規模大於東廠。讓宦官
張居正變法
明神宗在位時因為財政困難、人口急遽增加、土地兼併問題、蒙古威脅北方、倭寇騷擾東南沿海,因此發生張居正變法:
- 內政:嚴刑考核、澄清吏治
- 經濟:一條鞭法:田賦和力役折合為一,按畝徵銀。政府雇人服役
- 國防:鞏固邊防、防治倭寇
但因張居正過世,改革人亡政息。
明思宗時期
明思宗在位時因為賦稅繁重、天災嚴重,因此發生流寇之禍,其中以李自成、張憲忠勢力最大。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思宗自縊,滿洲剛好同時進犯,明朝滅亡。
經濟
農業
明朝時自美洲引進玉米、番薯、馬鈴薯等新作物,因而舒緩糧食不足、人口激增問題。
貿易
明初實施海禁政策 (防倭寇)、朝貢貿易,貿易不發達。明朝中期以後海禁廢弛。
貨幣
明朝到清末白銀和銅錢並用。明初使用紙幣,歐洲地理大發現後白銀自海外大量輸入。
手工業
商業
文化
文學
以小說最有名,如:羅貫中《三國演義》、施耐庵《水滸傳》、吳承恩《西遊記》
科技
宋應星的《天工開物》記載傳統農業、手工業的技術和操作方法,並附圖。
醫學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大約兩千種的藥物,綜合十六世紀以前的中醫藥物學。
政治
東林黨爭
明神宗時顧憲成在東林書院講學,批評宦官,被稱為東林黨。明熹宗時宦官魏忠賢和東林黨形成黨爭,史稱「東林黨爭」。
外交
西方
明朝中期,西方人發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所以歐洲人就在中國進行貿易和傳教 (宗教改革),並於澳門 (葡萄牙)、菲律賓馬尼拉 (西班牙)、印尼巴達維亞 (荷蘭)、印度 (英國)建立根據地。
歐洲人將西方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學、火器傳入中國,且中國的四書、瓷器、繪畫、園林建築、典籍西傳。
天主教耶穌會利瑪竇允許教徒可以祭祀孔子,且繪製《坤輿萬國全圖》、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
皇帝列表
- 太祖
- 朱元璋
- 1368年-1398年
- 洪武
- 惠帝
- 朱允炆
- 1398年-1402年
- 建文
- 成祖
- 朱棣
- 1402年-1424年
- 永樂
- 仁宗
- 朱高熾
- 1424年-1425年
- 洪熙
- 宣宗
- 朱瞻基
- 1425年-1435年
- 宣德
- 英宗
- 朱祁鎮
- 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
- 正統、天順
- 景帝
- 朱祁鈺
- 1449年-1457年
- 景泰
- 憲宗
- 朱見深
- 1464年-1487年
- 成化
- 孝宗
- 朱祐樘
- 1487年-1505年
- 弘治
- 武宗
- 朱厚照
- 1505年-1521年
- 正德
- 世宗
- 朱厚熜
- 1521年-1567年
- 嘉靖
- 穆宗
- 朱載垕
- 1567年-1572年
- 隆慶
- 神宗
- 朱翊鈞
- 1572年-1620年
- 萬曆
- 光宗
- 朱常洛
- 1620年
- 泰昌
- 熹宗
- 朱由校
- 1620年-1627年
- 天啟
- 思宗
- 朱由檢
- 1627年-1644年
- 崇禎
參考文獻
書目
- 《國中社會2上》,翰林出版,2012年3月版
網站
注釋
注釋
- ↑ 不得出現「光」、「生」、「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