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彗星

来自Quickpedia wiki
fandom:zh.internetpedia>T Gordon Cheng2014年11月16日 (日) 08:50的版本 (添加訊息)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这是特色条目,请按此取得更多资讯。
这是特色条目,请按此取得更多资讯。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是由哈雷发现其规律性的一颗彗星。从前古代 (尤指20世纪初,1910年时) 的人大部份都没有天文常识,并认为哈雷彗星的尾巴 (彗尾)会在扫过地球后,有5分钟的时间无法呼吸,因此大家都想尽办法躲起来,它每75~76年 (实际时间为75.3年)就会经过地球一次;上次经过地球是1986年,下次经过地球是2061年

简介[编辑]

物理资料[编辑]

其轨道与黄道夹角为162°。该彗星近日点为0.586AU远日点为35AU。自转时间为10.3小时、公转时间为75~76年。

成分[编辑]

彗尾[编辑]

哈雷彗星的彗尾长达0.1至1AU,曾在1910年造成许多人的恐慌:他们以为彗尾里含有毒气

其彗尾有两种:II型尾和I型尾。I型尾是由气体组成,以400~500m/s的速度吹出,曾长达1AU。II型尾由固体微粒组成。

彗核[编辑]

半径约2~3公里、质量约是65亿公吨,表面是由不易蒸发物质组成 (如),而内部的则经过汽化后喷出形成彗尾。

整体来说,冰占40%,其他挥发性物质10%,岩石和尘粒等固体物质占50%。

历史[编辑]

约在两千多年以前就有关于哈雷彗星的记载。

  • 西元前613年,在《春秋》〈文公十四年〉记载道“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 西元前240年,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记载道“始皇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月见西方......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 1066年,在〈巴约挂毯〉(Bayeux Tapestry)中有织出。
  • 1705年哈雷推算在1456153116071682年出现的彗星其实是同一个具有周期规律性的天体
  • 1742年,哈雷在去世之前,预测1758年哈雷彗星会再度接近地球。而1758年当年也证实了哈雷的推测,并把该天体命名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经地球年分
年分 介绍
西元前613年 记载于《春秋》〈文公十四年〉
西元前240年 记载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
1066年 记载于〈巴约挂毯〉
1456年
1531年
1607年
1682年
1758年 同年将此彗星命名为哈雷彗星
1910年 如导文所述,当年因为哈雷彗星而造成恐慌
1986年 最近一次
2061年 下一次

形成[编辑]

普遍认为形成自欧特云,但有另一说是来自于原始太阳系的原始太阳云和微行星。

参考文献[编辑]

书目[编辑]

  • 《天文大图鉴》,明天国际图书出版,陈秀琴主编
  • 《宇宙新事实!新·太阳系全解》,瑞昇出版,井田茂·中本泰史著
  • 《把太阳系带到你眼前》,大是文化,Marcus Chown(马克斯·尚恩)著

网站[编辑]

注释[编辑]


太阳系

Catego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