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症又称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又称为“心灵上的感冒”。患者一般主观上感到强烈的悲伤和忧郁,阻碍其正常生活和社会交往

患有忧郁症后来自杀的画家梵高1890年的一幅油画,画中人表现出忧郁症的压抑和绝望。

心理学上的忧郁症不同于正常范围内的情感脆弱或暂时的心情不好。它是一种由生理心理精神因素所致的疾病。造成忧郁的因素可能是一个事件,也可能有多种原因。在时间上可能维持几个月,也可能是一辈子。病情在任何年龄阶段均可出现,包括儿童[1]

忧郁症患者常常可能会想哭、经常大发脾气,心情总是不好,睡不好,吃也吃不好,每天胸口闷闷的,什么都觉得烦恼,四肢无力,记性差,不能集中精神,做事缓慢,对什么都提不起劲,没有信心,常常想不开,更想寻死。有些症状会与习得无助感相关。

主要症状 编辑

临床上,抑郁症的主要表现为下面几条。如果你发觉你有其中几项都占了,现在不妨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1. 过分的忧伤和恐惧,及空虚。
  2. 快乐程度的下降,失去以往对于生活的愉悦感和兴趣。
  3. 胃口和体重下降或上升。
  4. 长时间的失眠及浅睡眠。
  5. 活动频率的降低,变得焦躁不安,运动速度减缓。
  6. 身体及精神上易累。
  7. 经常感到罪疚、无助、没有希望、焦躁、恐惧。
  8. 自信心下降。
  9. 决策能力、注意力、认知能力的下降。
  10. 记忆力、学习能力的下降。
  11. 一些重要的平时行为的变化,例如社交能力、脾气、对药物的依赖性等。
  12. 有自残、自杀等倾向。
  13. 心境有日间沉重夜间轻松的变化。清晨或上午陷入心境低潮,下午或傍晚渐见好转。

主观来说,抑郁症就是长期或者周期性,以及不定期的处于一种悲观的甚至绝望的情绪中。

右图的梵高并不一定患有忧郁症,在艺术家这个精神疾病患病率相当高的群体中,那些较杰出的艺术家往往大多患有另一种疾病—躁狂抑郁症。

病因 编辑

生理因素 编辑

主要是荷尔蒙问题,例如产后抑郁症。药物滥用也会容易产生忧郁症。

遗传因素 编辑

根据研究发现,患有忧郁症的母亲,她的孩子患有忧郁症的可能性比一般人高两倍。

生活压力,压力管理问题 编辑

社会急速变化使人未能适应,随时产生挫败感。节奏紧张,压力不断增加,管理不善,会影响个人情绪,例如过于繁复的考试

人生难免经历各种变化的事件,有些事件的变化是出乎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时,会陷入低谷,如果突然承受不了,那么对个体来说就是在经历一个危机。最好求助专业机构,得到帮助,以期缓解压力,调整生活方式,适应变化。

性格因素 编辑

如果性格内向,不善于沟通,便会比较容易得抑郁症。

治疗方法 编辑

针对不同的成因,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一般来说,忧郁症都不是由单一病因所产生。因此,病人要同时接受不同的治疗方法。必须配合药物治疗(例如百忧解等药物)与心理治疗,可以解决生理及遗传问题;心理治疗能够帮助病人建立正面乐观性格。透过一些训练班教授病人如何处理压力。如果能够及早治疗,便可以痊愈。就其治疗而言,要有非常的耐心与毅力,去克服情绪的起落,有事就找人谈,不要闷在心里,尽量朝向正面,勇敢的去面对。忧郁症的患者更需要家人与朋友的支持,唯有他们坚定的支持,才能走出阴影。

抗忧郁药物的副作用 编辑

典型的抗忧郁药物,都是透过抑制血清素的回收,来达成解除忧郁症状的功效。精神医学目前只能确定,脑中血清素的浓度与人类的忧郁状态有关,透过增加血清素的浓度,在统计上是可以有效的改善忧郁症状。但是科学还无法解释为什么某些人有效,有些人无效,也无法说明药物影响人体实际运作的过程。 而服用抗焦虑/安眠药物后可能会对药物产生依赖或上瘾,由于这类药物的功用正是减低焦虑,帮助睡眠,可以使人有放松、舒服的感觉,有些人不用药就会不舒服,有些人会不知不觉越吃越多。有人一天吃50颗安眠药才能入睡,有人吃到70多颗,还不一定能入睡。因为每一个人体质的不同,服用药物后反应不太一样,服用这些药物往往都必须与精神科医师协商讨论,决定药量与是否换药。 而长期吃剂量大的药物,突然停药,身体可能会不适应,而产生一些不舒服的情况,我们称之为“戒断”症状。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在2004年公布某些抗忧郁药物会导致患者有自杀的倾向,并规定药厂要在所有的抗忧郁剂外盒上标示“黑框警语”,也就是最严重的警告。

除了有导致自杀的倾向,还包括焦虑、暴躁、失眠、情绪沮丧、暴力倾向、注意力不集中、精神恍惚、感觉迟钝等,长期服用这些药物会造成对它的依赖性,因而产生“药瘾”的情况。请参考美国精神科医师著的《为药疯狂》,这本书中撰写着许多精神科药物的副作用。

即使在医学界内部,对于抗忧郁药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根据英国一项最新医学研究显示,服用抗忧郁药物对于治疗忧郁症效果并不大甚至无效(黄贞贞 2008)。赫尔大学(Hull University)研究人员根据研究成果表示,精神科医生最普遍开给病人服用的百忧解、速悦及克忧果等治疗忧郁症药物,对忧郁症病情较轻的病患,抗忧郁药物的效果不会好过安慰剂(例如喉糖、淀粉片)。换言之,过去抗忧郁药物所宣称的疗效(例如号称可以控制脑内血清素分泌达到治疗效果)受到强烈质疑,那么忧郁症药物的疗效可能需要被重新评估,是否是被建构出来的,这会影响很多人对药物的信任。这项研究对于国内精神科造成冲击,因而有些医师对此回应,若症状较轻的忧郁症患者,本来就可藉心理咨商、运动等方式缓解,但是重郁症患者一定要吃药,如果配合运动、心理治疗,效果会更好,但不论是轻郁或重郁,都应由专业人员诊断建议(詹建富 2008)。

需要区分的心理疾病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1. 潘勋. "中年危机 忧郁44岁 U形人生谷底", 中国时报, 2008年1月30日. 于2008年1月30日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