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主席存廢問題

中國國家主席存廢問題中國文化大革命期間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是主張廢除國家主席的毛澤東與主張設立國家主席的林彪之間的政治衝突。此次事件加劇了毛澤東和林彪,當時中國共產黨一號和二號人物之間的矛盾,促成後來的毛林分裂和九一三事件,是文革的重要轉捩點。最終是林彪出逃墜機死亡,毛澤東在1975年修憲廢除國家主席職務。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以後,擔任中國國家主席劉少奇因為與毛澤東之間的嚴重分歧,被作為頭號打擊對像而迅速失勢,在1968年的中共八屆十二中全會上被免去黨內外一切職務,開除出黨,次年受迫害致死。劉少奇被罷免後,國家主席的位置空缺,當時兩位國家副主席宋慶齡董必武名義上代理主席職務,卻沒有以副主席的身份繼任國家主席。[1]

劉少奇死後,毛澤東有意廢除國家主席,但受到林彪和周恩來等人的阻擾,在1970年的中共九屆二中全會上,林彪與其盟友陳伯達更發表「天才論」,鼓動毛澤東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兼任國家主席。毛澤東多次表示不會出任國家主席,反而懷疑已經當上黨內唯一副主席的林彪想自己當國家主席,對其動機反感,兩人的關系開始惡化。[2]

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發,林彪出逃卻死於墜機事故,國家主席的存廢之爭告一段落。不過毛澤東沒有馬上廢除國家主席的職務,反而在1972年讓董必武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代主席」。到了1975年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正式以修憲的方式廢除國家主席和副主席的職務。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