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棕櫚獎
坎城電影節/康城影展自1957年設立金棕櫚獎(Palme d'or)這個國際大獎。1957年之前為「金鴨獎」,1957年起開始改為「金棕櫚獎」,獎杯是138克重純金棕櫚葉,有著19片分葉,放在水晶基座上,象徵坎城影展最佳影片獎項。以下是所有獲得這個殊榮的電影及其導演名單:
年 | 譯名 | 原名 | 國家 | 導演譯名 | 導演原名 |
---|---|---|---|---|---|
1957年 | 四海一家 | The Friendly Persuaaion | 美國 | 威廉·惠勒 | Willaim Wyler |
1958年 | 雁南飛 | Letyat Zhuravli | 蘇聯 | 米哈依爾·卡拉托佐夫 | Михаи́л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Калатозов |
1959年 | 黑人奧爾菲 | Camus Orfeu Negro | 法國 | 馬西·卡繆 | Marcel Camus |
1960年 | 甜蜜的生活 | La Dolce Vita | 義大利 | 費德里柯·費裡尼 | Federico Fellini |
1961年 | 維莉迪安娜 | Viridiana | 西班牙 | 路易士·布紐爾 | Luis Bunuel |
1962年 | 諾言 | O pagador de Promessas | 巴西 | 安塞爾莫·杜阿特 | Anselmo Duar |
1963年 | 豹 | Gattopardo | 義大利 | 盧奇諾·維斯孔蒂 | Luchino Visconti |
1964年 | 秋水伊人 | Les Parapluies de Cherbourg | 法國 | 雅克·戴美 | Jacques Demy |
1965年 | 訣竅,如何得到 | The Knack-and How to Get It | 英國 | 理查·萊斯特 | Richard Lester |
1966年 | 男歡女愛 | Un Homme et une Femme | 法國 | 克勞德·賴盧許 | Claude Lelouch |
現形記 | Pietro Germi | 義大利 | Signore e Signori | ||
1967年 | 春光乍現; | Blow-up | 英國 | 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 Michelangelo Antonioni |
1968年 | 電影節因法國「五月風暴」而中斷。 | ||||
1969年 | 如果… | If | 英國 | 林德賽·安德森 | Lindsay Anderson |
1970年 | 外科醫生 | M.A.S.H | 美國 | 羅伯特·奧爾特曼 | Robert Altman |
1971年 | 送信人 | The Go-between | 英國 | 約瑟夫·洛西 | Joseph Losey |
1972年 | 勞工階級進天堂 | La classe operaia va in paradiso | 義大利 | 埃裡奧·貝多利 | Eloi Perti |
1973年 | 稻草人 | Scarecrow | 美國 | 傑瑞·沙茲堡 | Jerry Schatzberg |
受僱者 | The Hireling | 英國 | 阿蘭·布裡吉斯 | Alan Bridges | |
1974年 | 對話 | The Conversation | 美國 | 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 | Francis Ford Coppola |
1975年 | 烽火歲月志 | Chronigue Des Annees De Braise | 阿爾及利亞 | 穆罕默德·拉達·哈米娜 | |
1976年 | 計程車司機/的士司機 | Taxi Driver | 美國 | 馬丁·斯科西斯 | Martin Scorsese |
1977年 | 我父我主 | Padre, Padrone | 義大利 | 帕羅與塔維亞尼兄弟 | |
1979年 | 現代啟示錄 | Apocalypse Now | 美國 | 法蘭西斯·福特·科波拉 | Francis Ford Coppola |
鐵皮鼓 | The Tin Drum | 德國 | 沃克·施隆多夫 | Volker Schlöndorff | |
1980年 | 影武者 | 影武者 | 日本 | 黑澤明 | |
爵士春秋 | All That Jazz | 美國 | 鮑柏·佛西 | Bob Fosse | |
1981年 | 鐵人 | Czlowiek Z Zelaza | 波蘭 | 安德列·華依達 | |
1982年 | 失蹤 | Missing | 希臘 | 科斯塔·加夫拉斯 | |
生之旅 | YOL | 土耳其 | 伊爾瑪茲·居內依 | ||
1983年 | 楢山節考 | 楢山節考 | 日本 | 今村昌平 | |
1984年 | 德州巴黎 | Paris, Texas | 德國 | 維姆·文德斯 | |
1985年 | 爸爸出差時 | Otac na službenom putu | 南斯拉夫 | 艾米爾·庫斯杜力卡 | |
1986年 | 教會 | The Mission | 英國 | 洛朗·約夫 | Roland Joffé |
1987年 | 惡魔天空下 | Sous le soleil de Satan | 法國 | 莫里斯·皮亞裡 | |
1988年 | 征服者佩爾 | Pelle erobreren | 丹麥 | 比利·奧古斯特 | |
1989年 | 性謊言錄影帶 | Sex, Lies, and Videotape | 美國 | 史蒂文·索德伯格 | Steven Soderbergh |
1990年 | 我心狂野 | Wild at Heart | 美國 | 大衛·林奇 | David Lynch |
1991年 | 巴頓·芬克 | Barton Fink | 美國 | 科恩兄弟 | Joel and Ethan Coen |
1992年 | 善意的背叛 | Den Goda viljan | 丹麥、瑞典 | 比爾·奧古斯特 | |
1993年 | 鋼琴師與她的情人 | The Piano | 澳大利亞 | 珍·康萍 | Jane Campion |
霸王別姬 | 霸王別姬 | 中國 | 陳凱歌 | ||
1994年 | 黑色追緝令 | Pulp Fiction | 美國 | 昆廷·塔倫蒂諾 | Quentin Tarantino |
1995年 | 地下社會 | Подземље | 南斯拉夫 | 艾米爾·庫斯杜力卡 | |
1996年 | 秘密與謊言 | Secrets & Lie | 英國 | 麥克·李 | Mike Leigh |
1997年 | 鰻魚 | うなぎ | 日本 | 今村昌平 | |
櫻桃的滋味 | طعم گيلاس | 伊朗 | 阿巴斯·凱洛斯泰咪 | عباس کیارستمی Abbas Kiarostami | |
1998年 | 永遠的一天 | Μια αιωνιότητα και μια μέρα | 希臘 | 希奧·安哲普羅斯 | |
1999年 | 美麗蘿賽塔 | Rosetta | 比利時 | 呂克、讓·皮埃爾·達爾代納 | |
2000年 | 在黑暗中漫舞 | Dancer in the Dark | 丹麥 | 拉斯·馮·提爾 | |
2001年 | 人間有情天 | La stanza del figlio | 義大利 | 南尼·莫瑞提 | Nanni Moretti |
2002年 | 戰地琴人/鋼琴戰曲 | The Pianist | 美國 | 羅曼·波蘭斯基 | Roman Polanski |
2003年 | 美國暴力學校 | Elephant | 美國 | 葛斯·范·桑 | Gus Van Sant |
2004年 | 華氏911 | Fahrenheit 9/11 | 美國 | 邁克爾·摩爾 | Michael Moore |
2005年 | 孩子 | L'Enfant | 比利時 | 讓-皮埃爾·達內/呂克·達內 | |
2006年 | 吹動大麥的風 |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英國 | 肯·洛區 | Ken Loach |
2007年 | 4月3周又2天 | 4 luni, 3 săptămâni şi 2 zile | 羅馬尼亞 | 克利斯蒂安·蒙久 | Cristian Mungiu |
2008年 | 圍牆之間 | Entre les murs | 法國 | 洛宏·康鐵 | Laurent Cante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