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
明孝宗朱祐樘,1470年-1505年,年号弘治,是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的三子。明朝第9位皇帝(1488年-1505年在位),在位18年,享年36岁。死后葬于泰陵,谥号为建天明道诚纯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使英宗朝以来奸佞当道的局面,得以改观。被誉为“中兴之令主”,清人编写的《明史》多用史笔贬低明朝皇帝,但对孝宗以“恭检仁至、勤政爱民”八个字来形容。由于孝宗的励精图治,使得当时明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称为“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孝宗雄才大略,不亚于太祖、成祖。
孝宗的身世
有民間傳說,孝宗出生时为免被当时的寵妃萬貴妃害死而收藏在民間,在先皇死後才由宮內太監從民間迎回即位。但根据《明史》记载:“孝宗达天明道纯诚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讳祐,宪宗第三子也。母淑妃纪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后 ,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弘治年间,孝宗皇帝励精图治,整肃朝纲,改革弊政,罢逐了朝中奸佞之臣,重用贤士,为于谦建祠平冤,减轻赋税,停征徭役,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出现“弘治中兴”的大好局面。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初七日,因偶染风寒,误服药物,鼻血不止而死,當時“深山穷谷,闻之无不哀痛”。有遗命:“东宫年幼,好逸乐,先生辈善辅之。”是年十月葬於泰陵。
宰輔
太監
家庭
關於孝宗後宮,以往多因「明史」而以為孝宗僅有孝康皇后張氏一人,然翻閱史料,據毛奇齡所著「勝朝彤史拾遺記」,談遷所著「國榷」尚可知,至少還有兩位孝宗的妃嬪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皇后
- 孝康敬皇后张氏
妃嬪
- 沈選侍,名䖅燑蓮,烏程人,昭慶富民沈秀後也。秀行萬三,洪武初徙家雲南,而其族仍留烏程。父廷禮,仕於朝。弘治初被選入掖庭,孝宗試選女知書者,命為守宮論,氏援筆立成。其發端曰:甚矣,秦之無道也,宮何必守哉。孝宗悅,擢居第一,使給事御前,賜名曰女學士。弟溥,舉人,官通判,氏有《寄弟試春官》詩,傳於外。
- 鄭金蓮,初名王女兒,武城中衛軍卒鄭旺女也。幼鬻之高通政家,因采入內。備選侍,得侍上寢。其後遷周太后宮,侍太后,名鄭金蓮,宮中有訛言皇太子為鄭金蓮生者。時皇太子己冊立,會金蓮父旺,陰結內使劉山,求自通。山遂與言若女鄭金蓮,即皇太子母也,在周太后宮,汝何不潛發其事,而受尊享焉。旺聞之大喜,遂稍稍播其語。語聞孝宗,孝宗怒,礫山於市,並論旺死罪,尋赦免。至武宗嗣位,旺悻悻,以為及今不即發,則何待矣。乃仍為浮言如初,而市儈王璽覬與旺共厚利,因於正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璽密攜旺潛入東安門。喧言國母鄭娘娘幽居太后宮若干年矣,欲面見皇上,有所奏。東廠執以聞,下刑部訊,無實。擬妖言律,兩人不肯伏。大理寺駁讞者再,乃具獄誣罔議如山例,置極刑,鄭金蓮不罪。
- 敬順夫人邵氏[1]
- 安和夫人周氏[1]
- 安順夫人劉氏[1]
- 榮順夫人孟氏[1]
- 榮善夫人項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