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

来自Quickpedia wiki
Msnhinet8留言 | 贡献2019年1月8日 (二) 08:40的版本 →‎內部連結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2009年太平洋颱風季泛指在2009年全年內的任何時間,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水域,以及南中國海所產生的熱帶氣旋。雖然有關方面並沒有設下本颱風季的指定期限,但大部份於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通常都會於五月十二月期間形成。但本季的第一個熱帶氣旋竟在1月3日已形成,主要原因是受到去年拉尼娜現象所影響。

本條目的範圍僅侷限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西的太平洋及南中國海的水域。於赤道以北及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太平洋水域產生的風暴則被稱為颶風,並被列入2009年太平洋颶風季。在西太平洋產生的熱帶風暴是由日本東京颱風中心命名,而在該地區的熱帶低氣壓的編號都以W字母作結。而凡進入或產生於菲律賓風暴責任範圍以內的熱帶低氣壓菲律賓大氣地理天文部門 (PAGASA) 都會為它們訂立一個菲律賓名稱,作當地警報用途;因此同一個風暴有時候會有兩個不同的名稱。

以下各熱帶氣旋資訊以熱帶氣存在期間的最強形態為準。

颱風筆記

颱風的命名

  • 第一組:丹瑞(柬埔寨提供)、海葵(中國提供)、奇洛基(北韓)、啟德(中國香港)、天秤(日本)、布拉萬(寮國)、三巴(中國澳門)、杰拉華(馬來西亞)、艾維尼(密克羅尼西亞)、馬力斯(菲律賓)、凱米(南韓)、巴比倫(泰國)、瑪莉亞(美國)、山廷(越南)、寶發(柬埔寨)、悟空(中國)、蘇納姆(北韓)、珊珊(中國香港)、雅吉(日本)、麗琵(寮國)、貝碧佳(中國澳門)、倫比亞(馬來西亞)、蘇力(密克羅尼西亞)、西馬隆(菲律賓)、奇比(南韓)、芒庫(泰國)、尤特(美國)、潭美(越南)。
  • 第二組:

內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