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福:修订间差异
小 1個修訂 |
繁簡轉換 |
||
第1行: | 第1行: | ||
''' | '''劉永福'''([[1837年]]—[[1917年]]),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祖籍博白東平, [[中國]][[清朝]]時軍人,[[清勇]]將領。 | ||
==反清退駐越南== | ==反清退駐越南== | ||
<small>主條目:[[黑旗軍]]</small> | |||
1857年左右 | |||
1857年左右參加[[洪門]]組織[[三合會]]響應[[太平軍]]、又稱[[洪兵起義|洪兵]],在[[滇]][[桂]]邊境組織地方武裝反抗清軍。後失利,1865年,率三百人被迫進入[[越南]][[保勝]]地區、開山設寨闢田屯兵。成立[[黑旗軍]],以黑底北斗七星為旗號。歷廿年,增至數千人。 | |||
==越南抗法被封== | ==越南抗法被封== | ||
在[[法國]]入侵越南 | 在[[法國]]入侵越南後,1873年末開始,劉永福被越南國王邀請、率領黑旗軍抗擊法軍,戰功顯著,被越南任命為「三宣正提督」,一等義勇男爵。劉永福之父死後,[[越南]][[阮朝]]曾發給劉永福之父誥封文書,表彰其對法作戰的功績:「承天興運:皇帝制曰:朕惟臣子致身之義,資事父以事君。朝廷錫類之恩,寓勸忠於勸孝揆禮之稱,緣情而推。爾原報捐監生,故劉以來乃領兵權,充三宣軍次副提督,劉永福之父,完此秉彝,食乎舊德。處家樂於善事,愛子教以義方,肆余慶之所鐘,有乃郎之能仕,宜加顯號,用發幽光。可贈為中順大夫,翰林院侍讀學士,錫之誥命。於覷!克享其隆,既有光於泉壤,尚篤其慶,以長揖于國恩。懿厥潛靈,服此休命。嗣德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 ||
==回國解除軍團== | ==回國解除軍團== | ||
劉永福在[[中法戰爭|中法越南之 | 劉永福在[[中法戰爭|中法越南之戰]]結束後,1885年接受清廷封號而奉命回國,被迫削減黑旗軍數目、減少武裝實力。 | ||
==授命往台抗日== | ==授命往台抗日== | ||
在[[甲午 | 在[[甲午戰爭]]開始後,1895年又被清廷派往[[臺灣]]協防,擔任[[台灣鎮總兵]],並重組黑旗軍。[[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士紳為抵抗[[日本]]統治而成立[[台灣民主國]],劉永福任大將軍一職。5月29日,日軍在[[澳底]]登陸,爆發[[乙未戰爭]]。6月4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往[[廈門]]之後,民眾擁護當時駐防[[台南]]的劉永福接任總統,但劉永福並未接受,對外仍稱[[幫辦]]。台南士紳設[[議會]],他發行[[鈔票]],籌軍餉,向[[張之洞]]等人求援,未獲支持。而且劉永福派遣使節告急並電中國沿海督撫乞助餉,但無人接應。劉永福乃與日軍談和,未成。 | ||
==無助而回== | ==無助而回== | ||
最後日軍逼近[[台南]]城時,暗中提出議和,但是被南進軍司令官[[高島鞆之助]]拒絕,後匆促至城外港邊的[[安平區|安平]],化 | 最後日軍逼近[[台南]]城時,暗中提出議和,但是被南進軍司令官[[高島鞆之助]]拒絕,後匆促至城外港邊的[[安平區|安平]],化妝[[1895年台海頓船臨檢事件|乘英國籍輪船「塞-{裡}-斯號」]]逃回大陸。地方士紳郡龍無首,台南城大亂,最後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協助日軍和平入城,免於干戈。 | ||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 |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劉永福任[[廣東]]賜石鎮總兵。[[辛亥革命]]後,七十二高齡被推為[[廣東]][[團練|民團]]總長、後告老回家。[[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劉永福要求重上戰場。[[1917年]]1月,病卒。 | ||
==紀念== | ==紀念== |
2016年7月15日 (五) 11:13的版本
劉永福(1837年—1917年),字淵亭,廣東欽州(今屬廣西)人,祖籍博白東平, 中國清朝時軍人,清勇將領。
反清退駐越南
主條目:黑旗軍
1857年左右參加洪門組織三合會響應太平軍、又稱洪兵,在滇桂邊境組織地方武裝反抗清軍。後失利,1865年,率三百人被迫進入越南保勝地區、開山設寨闢田屯兵。成立黑旗軍,以黑底北斗七星為旗號。歷廿年,增至數千人。
越南抗法被封
在法國入侵越南後,1873年末開始,劉永福被越南國王邀請、率領黑旗軍抗擊法軍,戰功顯著,被越南任命為「三宣正提督」,一等義勇男爵。劉永福之父死後,越南阮朝曾發給劉永福之父誥封文書,表彰其對法作戰的功績:「承天興運:皇帝制曰:朕惟臣子致身之義,資事父以事君。朝廷錫類之恩,寓勸忠於勸孝揆禮之稱,緣情而推。爾原報捐監生,故劉以來乃領兵權,充三宣軍次副提督,劉永福之父,完此秉彝,食乎舊德。處家樂於善事,愛子教以義方,肆余慶之所鐘,有乃郎之能仕,宜加顯號,用發幽光。可贈為中順大夫,翰林院侍讀學士,錫之誥命。於覷!克享其隆,既有光於泉壤,尚篤其慶,以長揖于國恩。懿厥潛靈,服此休命。嗣德三十一年十月十五日。」
回國解除軍團
劉永福在中法越南之戰結束後,1885年接受清廷封號而奉命回國,被迫削減黑旗軍數目、減少武裝實力。
授命往台抗日
在甲午戰爭開始後,1895年又被清廷派往臺灣協防,擔任台灣鎮總兵,並重組黑旗軍。馬關條約簽訂後,台灣士紳為抵抗日本統治而成立台灣民主國,劉永福任大將軍一職。5月29日,日軍在澳底登陸,爆發乙未戰爭。6月4日,台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逃往廈門之後,民眾擁護當時駐防台南的劉永福接任總統,但劉永福並未接受,對外仍稱幫辦。台南士紳設議會,他發行鈔票,籌軍餉,向張之洞等人求援,未獲支持。而且劉永福派遣使節告急並電中國沿海督撫乞助餉,但無人接應。劉永福乃與日軍談和,未成。
無助而回
最後日軍逼近台南城時,暗中提出議和,但是被南進軍司令官高島鞆之助拒絕,後匆促至城外港邊的安平,化妝乘英國籍輪船「塞裡斯號」逃回大陸。地方士紳郡龍無首,台南城大亂,最後推舉英國牧師巴克禮協助日軍和平入城,免於干戈。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劉永福任廣東賜石鎮總兵。辛亥革命後,七十二高齡被推為廣東民團總長、後告老回家。1915年,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劉永福要求重上戰場。1917年1月,病卒。
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