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彗星:修订间差异

来自Quickpedia wiki
新頁面: '''哈雷彗星'''是由哈雷發現的一顆彗星,當時古代的人大部份都沒有天文常識,並認為哈雷彗星的尾巴會在掃過地球後,有5分...
 
添加訊息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哈雷彗星'''是由[[哈雷]]發現的一顆[[彗星]],古代的人大部份都沒有[[天文]]常識,並認為哈雷彗星的尾巴會在掃過[[地球]]後,有5分鐘的時間無法呼吸,因此大家都想盡辦法躲起來,它每80年就會經過地球一次。
{{Featured article}}
[[File:Lspn comet halley.jpg|thumb|right|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是由[[愛德蒙·哈雷|哈雷]]發現其規律性的一顆[[彗星]]。從前古代 (尤指[[20世紀]]初[[1910年]]) 的人大部份都沒有[[天文]]常識,並認為哈雷彗星的尾巴 (彗尾)會在掃過[[地球]]後,有5分鐘的時間無法[[呼吸]],因此大家都想盡辦法躲起來,它每75~76年 (實際時間為75.3)就會經過地球一次;上次經過地球是[[1986年]],下次經過地球是[[2061年]]


==簡介==
===物理資料===
其軌道與[[黃道]]夾角為162°。該彗星[[近日點]]為0.586[[AU]]、[[遠日點]]為35AU。自轉時間為10.3小時、公轉時間為75~76年。
===成分===
====彗尾====
哈雷彗星的彗尾長達0.1至1AU,曾在1910年造成許多人的恐慌:他們以為彗尾裡含有[[毒氣]]。


[[Category:天體]]
其彗尾有兩種:II型尾和I型尾。I型尾是由[[氣體]]組成,以400~500m/s的速度吹出,曾長達1AU。II型尾由[[固體]][[微粒]]組成。
====彗核====
半徑約2~3公里、[[質量]]約是65億[[公噸]],表面是由不易[[蒸發]]的[[物質]]組成 (如[[岩石|石]]、[[鐵]]),而內部的[[冰]]則經過汽化後噴出形成彗尾。
 
整體來說,冰占40%,其他[[揮發性物質]]10%,岩石和塵粒等固體物質占50%。
==歷史==
約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有關於哈雷彗星的記載。
*[[西元前613年]],在《[[春秋 (書籍)|春秋]]》〈文公十四年〉記載道「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
*[[西元前240年]],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道「始皇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
*[[1066年]],在〈巴約掛毯〉(Bayeux Tapestry)中有織出。
*[[1705年]],[[愛德蒙·哈雷|哈雷]]推算在[[1456年|1456]]、[[1531年|1531]]、[[1607年|1607]]、[[1682年]]出現的彗星其實是同一個具有週期規律性的[[天體]]。
*[[1742年]],哈雷在去世之前,預測[[1758年]]哈雷彗星會再度接近地球。而1758年當年也證實了哈雷的推測,並把該天體命名為「哈雷彗星」。
{|class="wikitable" 
|-
!colspan=2|哈雷彗星經地球年分
|-
!年分!!介紹
|-
|西元前613年||記載於《春秋》〈文公十四年〉
|-
|西元前240年||記載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
|-
|1066年||記載於〈巴約掛毯〉
|-
|1456年||
|-
|1531年||
|-
|1607年||
|-
|1682年||
|-
|1758年||同年將此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
|-
|1910年||如導文所述,當年因為哈雷彗星而造成恐慌
|-bgcolor=#CCFFCC
|1986年||最近一次
|-bgcolor=#ff9090
|2061年||下一次
|}
==形成==
普遍認為形成自[[歐特雲]],但有另一說是來自於原始[[太陽系]]的原始太陽雲和微行星。
==參考文獻==
===書目===
*《天文大圖鑑》,明天國際圖書出版,陳秀琴主編
*《宇宙新事實!新·太陽系全解》,瑞昇出版,井田茂·中本泰史著
*《把太陽系帶到你眼前》,大是文化,Marcus Chown(馬克斯·尚恩)著
===網站===
*[http://resource.blsh.tp.edu.tw/science-i/content/1985/00110191/0008.htm 科學月刊全文資料庫-哈雷彗星新探]
===注釋===
<references/>
 
{{太陽系}}
[[Category:彗星]]
[[Category:天文]]
[[Category:天文]]
[[Category:太陽系]]

2014年11月16日 (日) 08:50的最新版本

這是特色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這是特色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是由哈雷發現其規律性的一顆彗星。從前古代 (尤指20世紀初,1910年時) 的人大部份都沒有天文常識,並認為哈雷彗星的尾巴 (彗尾)會在掃過地球後,有5分鐘的時間無法呼吸,因此大家都想盡辦法躲起來,它每75~76年 (實際時間為75.3年)就會經過地球一次;上次經過地球是1986年,下次經過地球是2061年

簡介[编辑]

物理資料[编辑]

其軌道與黃道夾角為162°。該彗星近日點為0.586AU遠日點為35AU。自轉時間為10.3小時、公轉時間為75~76年。

成分[编辑]

彗尾[编辑]

哈雷彗星的彗尾長達0.1至1AU,曾在1910年造成許多人的恐慌:他們以為彗尾裡含有毒氣

其彗尾有兩種:II型尾和I型尾。I型尾是由氣體組成,以400~500m/s的速度吹出,曾長達1AU。II型尾由固體微粒組成。

彗核[编辑]

半徑約2~3公里、質量約是65億公噸,表面是由不易蒸發物質組成 (如),而內部的則經過汽化後噴出形成彗尾。

整體來說,冰占40%,其他揮發性物質10%,岩石和塵粒等固體物質占50%。

歷史[编辑]

約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有關於哈雷彗星的記載。

  • 西元前613年,在《春秋》〈文公十四年〉記載道「秋七月,有星孛入於北斗」。
  • 西元前240年,在《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記載道「始皇七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方......彗星複見西方十六日」。
  • 1066年,在〈巴約掛毯〉(Bayeux Tapestry)中有織出。
  • 1705年哈雷推算在1456153116071682年出現的彗星其實是同一個具有週期規律性的天體
  • 1742年,哈雷在去世之前,預測1758年哈雷彗星會再度接近地球。而1758年當年也證實了哈雷的推測,並把該天體命名為「哈雷彗星」。
哈雷彗星經地球年分
年分 介紹
西元前613年 記載於《春秋》〈文公十四年〉
西元前240年 記載於《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
1066年 記載於〈巴約掛毯〉
1456年
1531年
1607年
1682年
1758年 同年將此彗星命名為哈雷彗星
1910年 如導文所述,當年因為哈雷彗星而造成恐慌
1986年 最近一次
2061年 下一次

形成[编辑]

普遍認為形成自歐特雲,但有另一說是來自於原始太陽系的原始太陽雲和微行星。

參考文獻[编辑]

書目[编辑]

  • 《天文大圖鑑》,明天國際圖書出版,陳秀琴主編
  • 《宇宙新事實!新·太陽系全解》,瑞昇出版,井田茂·中本泰史著
  • 《把太陽系帶到你眼前》,大是文化,Marcus Chown(馬克斯·尚恩)著

網站[编辑]

注釋[编辑]


太陽系

Catego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