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鄭時期:修订间差异
无编辑摘要 |
无编辑摘要 |
||
(未显示4个用户的20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明鄭時期'''([[1661年]]-[[1683年]]) | [[File: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Kingdom of Tungning.jpg|thumb]] | ||
'''明鄭時期''',又稱'''鄭氏時期、臺灣明鄭時期或鄭朝''' ([[1661年]]-[[1683年]])是[[台灣]]被[[鄭成功]]、[[鄭經]]、[[鄭克塽]]相繼統治的時期,1661年[[鄭成功]]攻台後,將[[台灣]][[台南]]成為台灣的[[首都]],[[1662年]]鄭成功去世後由[[鄭經]]即位,鄭經自稱[[東寧國王]],與[[清朝]]談判時,希望台灣像[[日本]]和[[朝鮮]]以及[[越南]]一樣向中國進行[[朝貢]],並不綁頭髮,穿[[明朝]]服裝,[[中國]]在最後一次與東寧談判後同意這項要求,但後來無疾而終,[[1674年]]鄭經曾經西進中國,但於[[1680年]]兵敗轍回台灣,於[[1681年]]去世,得年39歲。1681年第三代[[鄭克塽]]即位,發生[[東寧之變]],[[1683年]][[施琅]]率兵入侵台灣,[[1684年]]台灣首次成為中國版圖。 | |||
==歷史== | |||
*主條目:[[明鄭時期歷史]] | |||
[[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建立,[[中國南部]]的明遺臣為了與清抗衡,建立[[南明]]政權,扶植福王、魯王、唐王、桂王,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之後進攻台灣。 | |||
[[1661年]]鄭成功從[[鹿耳門]] (今[[台南市]][[安南區]])登陸,攻下[[普羅民遮城]],後圍住[[熱蘭遮城]]。荷人於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臺灣鄭氏時期開始。 | |||
接著由鄭經接任政權,並建立了東寧王國也就是由東都改為東寧,與[[清朝政府]]有多次的談判均告失敗收場,鄭經於[[1664年]]到[[1674年]]在台灣經營[[東寧王國]]本來還經營得不錯,後來卻由於[[1673年]][[清朝|中國]]發生[[三藩之亂]]鄭經出兵中國,加入戰局,占領[[福建]]、[[廣東]],但之後仍失敗回台,使得東寧王國更加顯得搖搖欲墜,最後,[[1679年]]鄭經退守台灣後,便飲酒消愁。意志消沉,由長子[[鄭克𡒉]] (陳永華的女婿)執政。 | |||
然而權臣[[馮錫範]]罷除陳永華,1681年鄭經去世後夥同權臣[[劉國軒]]發動政變,殺掉鄭克𡒉。由鄭經次子[[鄭克塽]] (馮錫範的女婿)即位,因為年紀太小,權臣專政,政權大亂,又連年用兵,賦役繁重,民生困苦。 | |||
[[1683年]],清廷派[[施琅]]進攻台灣,以徹底消滅明政權,雙方交戰於[[澎湖]],澎湖一戰鄭軍大敗,鄭克塽降清。[[明寧靖王]] (朱術桂)聽聞鄭降清後要他的五位妃子逃走,但她們不肯而自殺身亡,寧靖王也自殺了。 | |||
==建設== | |||
===行政區劃=== | |||
明鄭在台灣首次建立行政體系。 | |||
鄭成功稱台為東都,在[[赤崁]]設最高行政機關[[承天府]],承天府以北稱[[天興縣]],以南稱[[萬年縣]],熱蘭遮城改稱[[安平鎮]],在澎湖設安撫司。鄭經改稱台為東寧,承天府以北改稱天興州,以南改稱萬年州,設南安撫司和北安撫司以處理[[台灣原住民|原住民]]事務。 | |||
===文教=== | |||
鄭經在位時接受[[陳永華]]建議,在府城 (今台南)興建全台第一座[[孔廟]]。[[沈光文]]等人也在地方講學。因為這樣,[[漢人]]文化在台奠定基礎。 | |||
==經濟== | |||
===農業=== | |||
將荷治的王田收歸公有,改為官田。並實施屯田政策 (軍屯):寓兵於農,讓各地軍隊就地解決食物問題,自行開墾。今日台南[[新營]]、[[林鳳營]],[[高雄]][[右昌]]、[[後勁]]、[[前鎮]]等地皆為當時軍屯。 | |||
===貿易=== | |||
鄭成功接收[[鄭芝龍]]的勢力,掌控台灣和中國東南沿岸的貿易。但清廷為了消滅明政權,實施[[海禁政策]]、遷界令 (強迫沿海居民搬至內陸),於是鄭經實施走私貿易,採納陳永華之建議,與清帝國沿岸貿易。鄭成功利用海上優勢以及鬧空城的東南沿海進行,主要活動為山五商 (組織代號:金、木、水、火、土)在中國裡面弄到絲綢、瓷器,運到[[杭州]],再由海五商 (組織代號:仁、義、禮、智、信)從杭州運到廈門,再到台灣。明鄭為了戰爭需要,多購買[[硫磺]]、[[硝石]]、[[白銀]]。 | |||
並與[[日本]] (雖鎖國但仍允許台灣人前來)、[[東南亞|南洋]][[轉口貿易]],鄭經還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約,准許英人於[[1672年]]開始在台設商館。主要是進口軍用物資 (軍火)、民生用品 (如[[紡織品]]),輸出[[蔗糖]]、[[鹿皮]]。 | |||
== 外交 == | |||
===荷蘭=== | |||
*1662年 (永曆16年/康熙元年),荷蘭艦隊到清,表示願意和清一起去攻打鄭,清並未回應 | |||
*1663年 (永曆17年/康熙2年),荷蘭又前來且真的和清成立聯軍,打下金門、廈門,不過清不願意協助荷蘭到台灣打仗,因為明末西方人為患閩海 | |||
*三藩之亂 (1673~1681)後,失去金、廈的鄭經,考慮要和荷蘭和好,可是雙方未達成協議 | |||
*1665年 (永曆19年)荷蘭認為拿回台灣已經不太可能,所以就僅占領雞籠做為對清貿易的轉運站,可是腹地小,周圍又是鄭的地盤無法收稅,隔年離開 | |||
===英國=== | |||
英國[[東印度公司]]稱鄭經所轄之地為「臺灣王國」或「福爾摩沙王國」。[[1670年]] (永曆24年)英國想要以台灣為基地拓展東亞貿易,代表到臺洽談事宜,雙方達成通商協議,鄭英友好。一開始鄭經和英國合作抗荷、清,可是英國想要展開對日貿易,但因荷蘭阻撓而未成;英國要到[[澳門]]貿易,[[葡萄牙]]拒絕之設立[[商館]],再加上鄭經在[[三藩之亂]]失利,綜合以上,英國覺得對台貿易沒有利益可言,1680年 (永曆34年)撤銷在台商館。 | |||
===清=== | |||
1664年 (永曆18年)兩岸對峙,清欲統一但對海戰沒把握,只好採行招撫政策。1674年 (永曆28年)鄭經趁三藩之亂西征,後內部失和 (鄭經和[[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利害衝突),失敗,清仍維持招降策略: | |||
*在[[漳州]]設修來館,以優惠待遇誘降明鄭文武官員 | |||
*准予比照「朝鮮例,不削髮」(因為[[薙髮留辮]]代表對清徹底臣服,是一種國族文化象徵的退讓) | |||
鄭經要求保留故鄉[[海澄]]做為兩岸往來的「公所」,可是閩浙總督[[姚啟聖]]拒絕,清對台將使用武力統一。 | |||
== 參見 == | |||
*[[荷蘭治台時期]] | |||
*[[大肚王國]] | |||
*[[清領台灣時期]] | |||
*[[台灣民主國]] | |||
*[[日治台灣時期]] | |||
*[[中華民國在台灣時期]] | |||
*[[鄭清談判]] | |||
*[[東寧之變]] | |||
*[[台灣君主列表]] | |||
*[[延平郡王]] | |||
*[[大龜文王國]] | |||
*[[鄭成功攻台之役]] | |||
*[[台灣年號列表]] | |||
*[[瑪家王國]] | |||
==參考文獻== | |||
===書目=== | |||
*《國小社會5下》,康軒出版,2010年2月版 | |||
*《國中社會1上》,翰林出版,2011年4月版 | |||
*《普通高中歷史(一)》,泰宇出版,2012年7月初版,2015年3月三版 | |||
===網站=== | |||
===注釋=== | |||
<references/> | |||
==外部連結== | |||
{{Worldtextbook|臺灣基礎歷史/鄭氏時期|3=no}} | |||
*[[wikibooks:zh:國中歷史/七年級/上冊/鄭氏時期|中文維基教科書-國中歷史/鄭氏時期]] | |||
*[[wikia:c:zh.wiki-co-notes:鄭氏時期|維基共筆-{{PAGENAME}}]] | |||
[[Category:明鄭時期|*]] | |||
[[Category:台灣歷史]] | [[Category:台灣歷史]] | ||
[[Category:歷史]] |
2022年1月30日 (日) 13:11的最新版本
明鄭時期,又稱鄭氏時期、臺灣明鄭時期或鄭朝 (1661年-1683年)是台灣被鄭成功、鄭經、鄭克塽相繼統治的時期,1661年鄭成功攻台後,將台灣台南成為台灣的首都,1662年鄭成功去世後由鄭經即位,鄭經自稱東寧國王,與清朝談判時,希望台灣像日本和朝鮮以及越南一樣向中國進行朝貢,並不綁頭髮,穿明朝服裝,中國在最後一次與東寧談判後同意這項要求,但後來無疾而終,1674年鄭經曾經西進中國,但於1680年兵敗轍回台灣,於1681年去世,得年39歲。1681年第三代鄭克塽即位,發生東寧之變,1683年施琅率兵入侵台灣,1684年台灣首次成為中國版圖。
歷史[编辑]
- 主條目:明鄭時期歷史
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建立,中國南部的明遺臣為了與清抗衡,建立南明政權,扶植福王、魯王、唐王、桂王,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以金門、廈門為根據地,之後進攻台灣。
1661年鄭成功從鹿耳門 (今台南市安南區)登陸,攻下普羅民遮城,後圍住熱蘭遮城。荷人於1662年2月1日簽字投降,臺灣鄭氏時期開始。
接著由鄭經接任政權,並建立了東寧王國也就是由東都改為東寧,與清朝政府有多次的談判均告失敗收場,鄭經於1664年到1674年在台灣經營東寧王國本來還經營得不錯,後來卻由於1673年中國發生三藩之亂鄭經出兵中國,加入戰局,占領福建、廣東,但之後仍失敗回台,使得東寧王國更加顯得搖搖欲墜,最後,1679年鄭經退守台灣後,便飲酒消愁。意志消沉,由長子鄭克𡒉 (陳永華的女婿)執政。
然而權臣馮錫範罷除陳永華,1681年鄭經去世後夥同權臣劉國軒發動政變,殺掉鄭克𡒉。由鄭經次子鄭克塽 (馮錫範的女婿)即位,因為年紀太小,權臣專政,政權大亂,又連年用兵,賦役繁重,民生困苦。
1683年,清廷派施琅進攻台灣,以徹底消滅明政權,雙方交戰於澎湖,澎湖一戰鄭軍大敗,鄭克塽降清。明寧靖王 (朱術桂)聽聞鄭降清後要他的五位妃子逃走,但她們不肯而自殺身亡,寧靖王也自殺了。
建設[编辑]
行政區劃[编辑]
明鄭在台灣首次建立行政體系。
鄭成功稱台為東都,在赤崁設最高行政機關承天府,承天府以北稱天興縣,以南稱萬年縣,熱蘭遮城改稱安平鎮,在澎湖設安撫司。鄭經改稱台為東寧,承天府以北改稱天興州,以南改稱萬年州,設南安撫司和北安撫司以處理原住民事務。
文教[编辑]
鄭經在位時接受陳永華建議,在府城 (今台南)興建全台第一座孔廟。沈光文等人也在地方講學。因為這樣,漢人文化在台奠定基礎。
經濟[编辑]
農業[编辑]
將荷治的王田收歸公有,改為官田。並實施屯田政策 (軍屯):寓兵於農,讓各地軍隊就地解決食物問題,自行開墾。今日台南新營、林鳳營,高雄右昌、後勁、前鎮等地皆為當時軍屯。
貿易[编辑]
鄭成功接收鄭芝龍的勢力,掌控台灣和中國東南沿岸的貿易。但清廷為了消滅明政權,實施海禁政策、遷界令 (強迫沿海居民搬至內陸),於是鄭經實施走私貿易,採納陳永華之建議,與清帝國沿岸貿易。鄭成功利用海上優勢以及鬧空城的東南沿海進行,主要活動為山五商 (組織代號:金、木、水、火、土)在中國裡面弄到絲綢、瓷器,運到杭州,再由海五商 (組織代號:仁、義、禮、智、信)從杭州運到廈門,再到台灣。明鄭為了戰爭需要,多購買硫磺、硝石、白銀。
並與日本 (雖鎖國但仍允許台灣人前來)、南洋轉口貿易,鄭經還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約,准許英人於1672年開始在台設商館。主要是進口軍用物資 (軍火)、民生用品 (如紡織品),輸出蔗糖、鹿皮。
外交[编辑]
荷蘭[编辑]
- 1662年 (永曆16年/康熙元年),荷蘭艦隊到清,表示願意和清一起去攻打鄭,清並未回應
- 1663年 (永曆17年/康熙2年),荷蘭又前來且真的和清成立聯軍,打下金門、廈門,不過清不願意協助荷蘭到台灣打仗,因為明末西方人為患閩海
- 三藩之亂 (1673~1681)後,失去金、廈的鄭經,考慮要和荷蘭和好,可是雙方未達成協議
- 1665年 (永曆19年)荷蘭認為拿回台灣已經不太可能,所以就僅占領雞籠做為對清貿易的轉運站,可是腹地小,周圍又是鄭的地盤無法收稅,隔年離開
英國[编辑]
英國東印度公司稱鄭經所轄之地為「臺灣王國」或「福爾摩沙王國」。1670年 (永曆24年)英國想要以台灣為基地拓展東亞貿易,代表到臺洽談事宜,雙方達成通商協議,鄭英友好。一開始鄭經和英國合作抗荷、清,可是英國想要展開對日貿易,但因荷蘭阻撓而未成;英國要到澳門貿易,葡萄牙拒絕之設立商館,再加上鄭經在三藩之亂失利,綜合以上,英國覺得對台貿易沒有利益可言,1680年 (永曆34年)撤銷在台商館。
清[编辑]
1664年 (永曆18年)兩岸對峙,清欲統一但對海戰沒把握,只好採行招撫政策。1674年 (永曆28年)鄭經趁三藩之亂西征,後內部失和 (鄭經和吳三桂、耿精忠、尚之信利害衝突),失敗,清仍維持招降策略:
鄭經要求保留故鄉海澄做為兩岸往來的「公所」,可是閩浙總督姚啟聖拒絕,清對台將使用武力統一。
參見[编辑]
參考文獻[编辑]
書目[编辑]
- 《國小社會5下》,康軒出版,2010年2月版
- 《國中社會1上》,翰林出版,2011年4月版
- 《普通高中歷史(一)》,泰宇出版,2012年7月初版,2015年3月三版
網站[编辑]
注釋[编辑]
外部連結[编辑]
世界教科書相關的課程: 臺灣基礎歷史/鄭氏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