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南:修订间差异

来自Quickpedia wiki
繁簡轉換
1個修訂: 把Mirahezei的條目移來
 
(没有差异)

2016年4月16日 (六) 13:03的最新版本

藏南”特指中印邊界東段印度阿魯納恰爾邦。該地區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側、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山南地區林芝地區,包括了西藏自治區的錯那隆子墨脫察隅四縣的大部分國土。該地區被“麥克馬洪線”所切割,按當前中國內地出版的地圖計算,藏南印占區面積約為6.5萬平方公里。

人口[编辑]

藏南是印度所宣稱的“阿魯納恰爾邦”的主體部分,阿魯納恰爾邦的人口有超越一百萬人。根據當地政府統計,本地有八十二種的不同部族。主要的部族包括了信仰藏傳佛教門巴族舍度苯族珞巴族以及康巴族,信仰泛靈論阿地族阿加族米濟族薔薇族等。信仰小乗佛教的主要部族是康迪族傈僳族,信仰印度教的主要部族是諾特族。諾特族是納迦族的一個部族,阿魯納恰爾邦的納迦族和阿締族有部分的人是信仰浸信會基督新教以及羅馬天主教

地理狀況[编辑]

藏南地處喜馬拉雅山脈東段的南坡,地形複雜,海拔從5000m到150m,屬於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受印度洋西南季風的影響,降雨量大,終年溫暖濕潤,水熱條件優越。位於該地區墨脫縣南部邊境的巴昔卡鎮平均年降水量高達4500mm,是中國陸地上降雨量最多的地方之一,曾長期被中國大陸官方教科書中稱作“中國雨都”。該地區水力資源極其豐富,主要河流有雅魯藏布江卡門河西巴霞曲(蘇班西裡河)、丹巴曲察隅河等,是中國水力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世界第一大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即位於該地區。藏南地區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是中國三大林區之西南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编辑]

第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出生在藏南的中心城市達旺

1913—1914年,由英國策劃、在印度西姆拉召開的中、英、藏三方代表參加的“西姆拉會議”上,英國印度殖民政府外務大臣英國人亨利·麥克馬與西藏政府(即噶廈)的代表夏紮,以秘密換文的方式,將英藏劃定的“印藏分界線”加入到換文地圖中,簽訂了“西姆拉條約”,訂出“麥克馬洪線”。此線把歷史上長期屬於西藏管轄的9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英屬印度,依此線劃定後的英屬印度東北邊界,從喜馬拉雅山南麓山地平原交接處(即中國人宣稱的傳統習慣線)向北推進到了喜馬拉雅山山脊(甚至以北),將西藏地區向北壓縮了一百多公里。參會的中國政府代表因中央政府的反對而拒絕在條約上正式簽字,會議破裂,條約共獲英印藏三方認定,中方則拒絕承認。中方認為“西姆拉條約”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後中國政府又多次發表聲明,不承認“西姆拉條約”和“麥克馬洪線”。

1948年,中國正暴發內戰,剛獨立的印度認為有權繼承原來的英屬印度領地,遂開始派軍隊進入該地,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佔領達旺,武力將西藏當局派到當地的行政人員驅逐。1954年,印度政府在該地區建立“東北邊境特區”,並修政官方地圖,將中國拒絕承認的“麥克馬洪線”由原來的“未經標定邊界”第一次改標為“已定界”。到1960年,印軍完全控制了麥線以南。

在1962年10月—11月的中印邊境戰爭中,中國軍隊一度攻佔包括達旺、邦迪拉、梅楚卡、瓦弄等重要城鎮在內的藏南大部分區域,進逼至傳統習慣線附近。後印度反攻,中國軍隊又主動後撤至麥克馬洪線以內。1964年,印軍重新佔領該地區,重新在“麥線”附近與中國軍隊形成對峙。

1972年,印度將該“東北邊境特區”改為“阿魯納恰爾中央直轄區”。1987年2月,印度宣稱建立“阿魯納恰爾邦”。中方多次嚴正聲明,不承認中方認為非法的“麥線”和“阿邦”,並要求印度撤回所有越線設點的軍事人員。

現狀[编辑]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印邊界局勢趨向緩和,中印邊界問題談判進入正常軌道,截止2007年4月,中印已經進行了10輪邊界問題特別代表談判。到目前為止,藏南問題仍然懸而未決。

被佔領區域地圖[编辑]

參見[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