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中正:修订间差异

来自Quickpedia wiki
新頁面: 蔣中正(英文表示:Chiang Kai-shek)(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1],原名瑞元、家譜名周泰、學名志清。中華民國政治家、軍事家...
 
 
(未显示4个用户的19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蔣中正(英文表示:Chiang Kai-shek)(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1],原名瑞元、家譜名周泰、學名志清。中華民國家、軍事家,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清朝浙江省奉化縣,逝世於華民國台北市住所士林官邸內任黃埔軍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委員會委員長[2]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中華民總統職務。他是唯同時統治過中大陸和台灣的近代中領導人
[[File:400px-蔣中正肖像(上色).jpg|thumb|200px|蔣中正肖像]]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曾經統治[[大陸]]與[[台灣]]的[[政治家]],是[[中華民國]]行憲後的首任[[中華民國總統列表|總統]],[[1949年]]因為在大陸打輸[[中國共產黨]]退到台灣「復行視事」統台澎金馬地區。
== 生平 ==
蔣中正出生於中國[[浙江省]][[奉化縣]]曾經在[[日本]]振武學校留學,在這期間加入[[孫山]]先生籌組[[同盟會]],並以[[革命]]作為目標[[1924年]]就任黃埔軍官校長,不久後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且率軍[[北伐]],[[1928年]]北伐成功,同時擔任國民政府主席。[[1933年]]發生[[七七變]],包括[[中共]]在內全體中國人團結[[抗日]],日本卻在[[1941年12月]]對[[美]]在[[夏威夷]]的[[珍珠港]]進行偷襲,並發起[[太平洋爭]],蔣中正成為抗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的元,[[1943年1月]]英國及美共同簽署平條約,廢止英美兩國位於華盛頓的裁判權,同年10月又與美、英及蘇聯聯合發表[[四強宣言]]


==名字==
同年11月共同出席[[開羅會議]],這場會議確定了日本未來必需歸還[[中國東北]]及臺澎在[[馬關條約]]喪失的領土,也創立[[聯合國]]。[[1948年]]蔣中正當選華民國[[行憲]]以來的第一位總統卻發生[[國共內戰]]後導致[[兩岸分裂]]至今
一如其他的[[中國歷史]]人物蔣中正一生中有多個名字。下列是他常用的名號和稱呼。
{| class="prettytable"
|- bgcolor="#cccccc"
!style="width: 100px" | 性質
!style="width: 125px" | 名字
! 說明
|-
| 譜名 || 周泰 || 族譜記載的名字。
|-
| 幼名 || 瑞元 ||
|-
| 学名 || 志清 || 16歲到[[宁波市|寧波]]上學時所取。
|-
| 名 || 中正 || [[1917年]][[1918年]]之間所取
|-
| 字 || 介石 || [[1912年]]留學日本時於自創雜誌《軍聲》使用的[[筆名]],後成為[[表字|字]]
|-
| [[拉丁字母|拉丁轉寫]] || {{lang|en|Chiang Kai-shek}} || {{lang|en|Kai-shek}} 「介石」的[[粵語]][[音譯]]。
|}


[[中国大陆|中國大陸]]地區較少使用「中正」或「蔣-{}-中正」,而一般稱其為「蔣-{}-介石」。在有關[[中国抗日战争|八年抗戰]]的影視作品中,常按職務稱為「'''蔣委員長'''」,委員長成為蔣的代名詞,中國人普遍接受此名;他在[[臺灣]]地區的正式名稱為「蔣-{}-中正」,或簡稱「中正」([[威妥瑪拼音]]:{{lang|la|Chung-cheng}}),如臺北市的蔣中正紀念館名為'''[[中正紀念堂]]'''、臺灣各縣市的文化中心名為[[中正文化中心]]、臺北市立[[中正國中]]、[[國立中正大學]],以及臺灣最常見的路名:[[中正路]]。
== 後續的影響 ==


由於蔣長期擔任黃埔軍校校長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之職務,軍士稱他做'''蔣校長''',對國軍發展和建設貢獻很大,所以也有「'''國民革命軍之父'''」或「'''中華民國國軍之父'''」的稱呼。
== 參見 ==
*[[中華民國總統]]


說英語的外國人(特別是美國人)暱稱蔣中正為{{lang|en|Gimo}},取自第二次世界戰時蔣擔任[[國民政軍事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即大元帥,{{lang|en|'''Generalissimo'''}})的英語簡寫。而現在的紀錄片都以{{lang|en|Chiang Kai-shek}}作為他的英文名稱
== 參考資料 ==
*1.[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43 臺灣百科全書]。
*2.[https://www.president.gov.tw/Page/83 中華民總統府]。


蔣中正逝世後,在[[台灣省戒嚴令|臺灣戒嚴時期]],多用[[抬頭|挪抬]]的尊敬寫法:「'''先總統 蔣公'''」稱呼。隨著解嚴後政治情勢改變,這個寫法仍經常使用。
[[nl:Chiang kai-shek]]
[[Category:中國政治家]]
[[Category:中華民國總統]]
[[Category:1887年出生]]
[[Category:1975年去世]]
[[Category:已故人物]]

2024年2月28日 (三) 23:55的最新版本

File:400px-蔣中正肖像(上色).jpg
蔣中正肖像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曾經統治大陸台灣政治家,是中華民國行憲後的首任總統1949年因為在大陸打輸中國共產黨退到台灣「復行視事」統治台澎金馬地區。

生平[编辑]

蔣中正出生於中國浙江省奉化縣,曾經在日本振武學校留學,在這期間加入孫中山先生籌組的同盟會,並以革命作為目標。1924年就任黃埔陸軍軍官校長,不久後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且率軍北伐1928年北伐成功,同時擔任國民政府主席。1933年發生七七事變,包括中共在內全體中國人團結抗日,日本卻在1941年12月美國夏威夷珍珠港進行偷襲,並發起太平洋戰爭,蔣中正成為抗日同盟國中國戰區的元帥,1943年1月英國及美國共同簽署平等條約,廢止英美兩國位於華盛頓的裁判權,同一年10月又與美國、英國及蘇聯聯合發表四強宣言

同年11月共同出席開羅會議,這場會議確定了日本未來必需歸還中國東北及臺澎在馬關條約喪失的領土,也創立聯合國1948年蔣中正當選中華民國行憲以來的第一位總統,但是卻發生國共內戰後導致兩岸分裂至今。

後續的影響[编辑]

參見[编辑]

參考資料[编辑]

nl:Chiang kai-shek